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南京疫情看未来的“取胜之道”。——

新冠德尔塔变异毒株在南京禄口机场“破防”,导致疫情迅速外溢至7省市15城,整体感染人数超200人。在笔者的印象中,这似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吾国局地复发的疫情中比较严重的一次。 好在如张文宏医生所说,此次疫情是以机场为爆发点循着航空线路扩散,目前在外省市尚未发现脱离这条追踪线路的无源头较多社区扩散病例,这提示疫情尚在可控之中。

笔者相信,以吾国严防死守的体系,此次疫情也终将被扑灭。 但此次疫情也证明,新冠病毒仍在境外“虎视眈眈”,吾国远没有到放松警惕的时候。现已查明,本次南京疫情早期报告的保洁员病例,基因序列与7月10日由俄罗斯入境的一架CA910航班的1例输入病例的基因序列一致。这表明,后发的本土病例仍是由外传内引起的。看来吾国对口岸的防控,还需进一步加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如张医生所指出的,像这次的南京,上次的广州,都有不少人在注射疫苗后被感染,如果不打疫苗,感染的人数可能会更多。他称疫苗的作用究竟如何,最终需要真实世界的统计数据。目前英国和以色列的疫苗接种率都接近了70%,但近期放开后,感染人数均有明显上升;不过好消息是病死率也从去年最高的18%,降至目前的0.1%,接近流感的水平。

张医生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新冠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未来吾国选择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证与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财新网)

原则上笔者当然同意张医生的上述观点。目前来看,除了广种疫苗,吾国的“非药物手段”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一度曾担心这种“非药物手段”能否长期坚持实行,但眼看当前全球疫情又出现了新的反复,如美国的日新增确诊病例重又上升到5、6万例的高位,正在举行东京奥运会的日本,日新增病例突破万例,创下该国新高,如张医生所说,从全球范围看“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故此笔者现在倾向于认为,在疫苗的防护效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之前,为安全起见,吾国恐怕还要继续奉行“两条腿走路”的方略,即一边加快疫苗接种,一边坚持用“非药物手段”来“内防反弹,外防输入”。

毫无疑问,这肯定是当前最“保险”的办法。唯一的问题也许就是“时间”:如果全球疫情能在今年内结束(现在来看不大可能),吾国自然可以“咬咬牙”将这种方略进行到底;但如果再延长一年甚至两年,又该怎么办?坚持以“清零”为目标的“严防死守”无疑最为安全;经济方面似乎问题也不大,吾国在去年就提出了“内循环为主”的方针,国内市场也足够大,又具备了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过去一年多的实践证明,疫情反而刺激了吾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以此推论,若长期坚持以“清零”为目标,除了付出动辄“全员检测”、大范围的流调、必要时实行局部封锁等成本之外,也许最受影响的就是国际交往了,好比是繁忙交通道路上的“安全岛”。

坚持“清零”是不是未来吾国的最优选择,笔者不敢妄议,因为这要经过仔细的考量和算计。张医生说“我们已经赢过新冠病毒一次,未来我们一定会找到长久的制胜之道。”只是他在文中“点到为止”,没有详述“长久的制胜之道”是怎样的。专家尚语焉不详,笔者愚钝,一时更想不出除了继续“清零”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取胜之道”。唯有相信,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之前,所谓的“取胜之道”,也只能是“平衡之道”。(未名日记7月31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