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未名周记(2130)·

 

                  漫思走向“碳中和”的几个问题

 

本文要义:只有当新能源便宜了,旧能源显贵了,各个国家包括企业和民众才会心甘情愿地作出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选择。

 

一、作为一个“文科生”,笔者深知自己没有资格和能力谈论“碳中和”这样深奥的科学问题。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碳中和”又与自己以及后代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便明知不能胜任,也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叫困惑,权当是“无知者无畏”。

二、什么是“碳中和”?笔者看到有专家说是“碳零排放”。但这种说法恐怕并不准确,因为实际上不仅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地球万物包括每个人的呼吸每时每刻也都在产生碳排放,故此做不到绝对的“碳零排放”,只能相对而言。对“碳中和”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人类尽自己的努力,一方面减少自己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等活动增加“绿色气体”(氧气)的供给,最终使两者得以“中和”(平衡)。换言之,“碳中和”其实是指未来地球上的碳排量不再继续上升,并非是“零排放”而是“零增加”。

三、众所周知,在“碳中和”之前要先实现“碳达峰”。所谓“碳达峰”,就是说当前人类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量还没有到达“顶峰”,还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容忍它的增加,等它达到一个阈值后再争取实现“碳中和”即碳排放的“零增量”。在笔者看来,这就形成了一个逻辑上的悖论:设若明知现在的碳排放已经对地球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而“碳中和”才是人类社会应该达致的正确目标,为何要“欲擒故纵”先让“碳达峰”呢?为何不从现在起就开始追求“碳中和”呢?要知道,“碳达峰”的“峰值”,并非是由大自然而是由人类的主观意志所设定的。这就是说,人类认为现在还不能马上追求“碳中和”,所以才人为地放宽了“峰值”的标准。一件大好事却要推迟实行,非要让碳排放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先继续增加尔后再加以控制,这是为什么呢?

四、显然,这是因为当今人类的经济生产主要依赖于大量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石油、煤炭等),在新的绿色能源未能取而代之前,如果现在就大幅限制这些传统能源的使用,碳排放固然减少了,人类的社会经济却势必大受损失,很多生产领域或将被迫限产乃至停产,由此将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故此,人类在这个问题上只能“先抑后扬”。说白了,在现阶段,人类还是要先确保GDP的增长,以等待科技的创新进步与能源的转型。否则,若现在就追求“碳中和”,必会令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下降;而即使再伟大正确的社会目标,如果侵犯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必会遭到抵制而失败。

五、那么,人类为何又必须要追求实现“碳中和”呢?众所皆知,这是因为科学家们普遍(尽管不是全部)认为,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碳(准确地说是“温室气体”)排放过量,正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如果不能阻止这一趋势,未来地球气温继续上升,那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往者不论,今年以来,全球各地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极端天气,如北美地区的超高热浪,欧洲地区的超大洪水,包括最近在吾国河南发生的超强降雨(皆要用“超”来形容),都已经造成了多则几百、少则几十人的死亡。人们用“百年一遇”乃至“千年一遇”来形容这样的灾难,并将其归咎为气候变暖造成的恶果,由此更加证明“碳中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六、毫无疑问,碳排放过量肯定对自然气候乃至人类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别的不说,单是雾霾的日趋严重就是肉眼可见的,它在不断地损害人们的健康,有些人为此丧命。因此,仅仅从环保的角度看,减少碳排放无论如何也是势在必行的,这一点在全球已基本达成共识,几乎没人会反对。然而,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否就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这其中有没有地球乃至宇宙自然变化的某种周期性规律在起作用,老实说迄今为止还具有不确定性。一来在大自然无穷的奥秘面前,人类哪怕是科学家们的认知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二来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全球范围还远未完成,离实现“碳中和”更是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无法验证它对遏制气候变暖的有效性究竟有多大。故此,就遏制气候变暖的终极目标而言,当前人类的减排能否真正奏效还是未定之数,还要看实践的检验结果。笔者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所谓“人算不如天算”,如果未来实现“碳中和”以后,地球气候仍在继续变暖,人类又该怎么办?不过目前从宏观上看,除了争取实现“碳中和”,人类也似无其它更好的选择;从微观上看,人类还是要在尽力减排的同时,准备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的发生——最让人担心的是海平面是否会随着地球气温的上升而继续上升,果如此这将给沿海城市带来极大的侵害。当然这种情形应该不会在短期内发生,但愿笔者的担心是“杞人忧天”。

七、要实现“碳中和”,现在的主要途径是用太阳能等绿色新型能源逐渐取代仍在广泛使用的化石燃料。应该说人类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应该承认,除了新型能源所占比例较小,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这些新能源的生产成本太高,还不足以形成市场效应。盖因全球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必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新能源尚未达到可以普遍盈利的程度时,它的推广应用势必会遇到瓶颈;而化石能源因其生产成本较低,至少在现阶段仍然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短期内难以退出市场,更何况它们还是有些国家的“支柱产业”,比如沙特、伊朗、俄罗斯这些产油国,未来如何适应人类的能源转型,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问题。

八、以传统能源中最典型的石油产业为例,目前来看各国都在开始大力开发和使用电动汽车,有的国家甚至已定下目标,将在不久的将来停止销售燃油汽车,这意味着后者将逐步退出市场,以此减少对燃油的使用和过量碳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但笔者认为未来能否以电动汽车全面取代燃油汽车尚未可知。一个同样近乎悖论的问题是:电动汽车的大面积使用必然导致用电量的大幅增加,而当前的发电企业所使用的主要还是化石燃料。可以肯定的是,从燃油变为电动肯定能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但这种转换能在多大程度上减少碳总量的排放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太阳能的使用虽然没有这个问题,但由于它很容易受到自然界天气变化的影响,能否得到广泛应用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一些新型能源如光伏产业还有如何处理所产生的其它污染等问题,也需要通过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来解决。不过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新型能源能否催生出盈利模式,否则就很难全面取代传统的化石燃料。

九、人类历史上对能源的使用经历了几次“革命”,起初是利用最原始的烧柴和秸秆,后来发现了煤炭,再后来又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但这几次“革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所发现和使用的新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并可直接使用。而当代开始的“新能源革命”中,有些绿色能源其实需要使用传统能源加以转换后方能敷以应用,比如前面提到的电动车,这可能是为什么这些新能源生产成本较高的原因。如此人类或会面临一种看上去并不符合价值规律的选择:为什么眼面前放着那些可以直接使用且价格低廉的自然能源不用(已知煤炭的储存量还可用上百年,石油则至少还可用几十年),而非要用那些成本高昂的新能源?笔者据此有点怀疑未来我们能否心甘情愿地作出这样的取舍。

十、除了成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社会还没有一个“世界政府”,全球分为几百个国家,各国的资源、制度、文化等皆有差异,如何在走向“碳中和”时能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的经济活动都有一个“无形之手”在指挥,那就是市场的价值规律,各国都想要发展经济赚钱盈利。以此来看,做到“碳达峰”问题不大,因为它所遵循的仍然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市场规律;然而要实现“碳中和”却并非如此,它其实是一个具有约束性的碳排放行为,即各国的碳排放量都不能“超标”。如果是在一国之内,可以用行政和立法来强制推行;但“碳中和”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指标,又该通过何种机制让情况各不相同的几百个主权国家都能共同遵守呢?譬如,一些较为富裕的国家,人们希望求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包括空气质量,他们的政府会顺从民意,制订较为严格的碳排放约束性法规;然而,一些欠发达国家首先要解决本国民众的温饱和小康,如果“碳中和”不能有助于它们的经济增长,它们就很难抵挡传统能源的诱惑,其低碳减排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吾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开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已达到世界中等偏上的水平,饶是如此,吾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预期再过三十年即到2060年才能做到“碳中和”,比一些发达国家的目标迟了十年左右。吾国尚且如此,遑论那些发展水平远不如我们的国家。

十一、当今科学家们正在抓紧科研攻关,以期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能降低绿色能源的生产成本,使其能够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从而推动全球性的能源转型,这也是实现“碳中和”的必备条件。但是也要看到,一方面目前这还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能否转化为现实还要看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过去的十几年,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和正在经历的新冠疫情的冲击,各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很难想象几十年之后这些差距就会被基本“抹平”。如果届时有些不发达国家觉得自己尚不具备“碳中和”的基本条件,它们又将作出怎样的选择?笔者的意思是,“碳中和”肯定是一个伟大而正确的目标,但它在实现过程中肯定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国家可能会“提前”实现,而另一些国家也许不得不“滞后”。在这种情况下,从全球范围来看,势必会出现新的分化。

十二、据财新网报道,作为低碳减排的“派头兵”,欧盟于7月14日宣布了一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政策,详细阐述其27个成员国将如何实现其集体气候目标——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经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减少55%,为2050年实现“碳中和”迈出第一步。这份在其他国家乃至欧盟商界看来都颇为“激进”的政策草案,一方面对内提出了收紧免费碳排放许可、扩大碳市场覆盖等加速能源转型的改革措施,一方面又对外抛出针对部分重污染领域,将征收全球首个“碳边境关税”,以及将与欧盟相关的国际航运纳入欧盟碳市场的计划。其核心原则是:要使排放污染变得越来越“昂贵”,使碳排放的成本越来越高,使对环境友好的替代性能源选择对企业和民众更具吸引力。据报道,该计划的细节一经公布便在欧盟内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而且尚需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议会的批准,距离通过和生效至少需时两年。在笔者看来,欧盟也许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碳中和”的经济共同体,一来欧盟对低碳减排的态度一向十分坚决,二来欧盟也较有条件实现“碳中和”所需要的“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然而,即使欧盟的这一计划能顺利通过并得以实施,未来它又该如何与那些肯定落后于它的经济体“和睦相处”?从欧盟的这份计划来看,它准备拿出的一个办法就是征收“碳边境关税”,笔者猜度,这大概意味着以后它将对任何不符合欧盟碳排放标准的输入产品课以重税,以此提高这些产品的输出成本,对出口生产国形成倒逼机制。果如此,可能将会有两种结果:一是的确可以对那些依赖于向欧盟出口的国家形成压力,促使其加快减碳减排;二是这些国家“有心无力”,达不到欧盟的标准,只好放弃或减少对欧盟的出口而另谋出路。推而论之,如果欧盟的这种做法被其它一些发达经济体效仿,那就等于筑起了一道新的贸易壁垒,势将不利于全球的经济增长。

十三、故此,笔者对欧盟的这一“如意算盘”能不能“打得响”持谨慎怀疑的看法。不过对欧盟计划中的这一核心原则还是部分认同的,即未来要使排放污染变得越来越“昂贵”,使碳排放的成本越来越高。之所以只是“部分认同”,盖因笔者认为这样用一头倒逼的办法还嫌不够,要实现全球“碳中和”,必须“两手都要硬”,而“另一手”就是笔者上面所说的通过科研攻关和市场试错努力降低新型能源的生产成本。只有当新能源便宜了,旧能源显贵了,各个国家包括企业和民众才会心甘情愿地作出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选择。

十四、以上就是笔者作为一个“外行”对人类未来走向“碳中和”路上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粗浅思考。若有谬误之处,专家们请勿见笑。老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人所说的“天下”其实只是指我们的中土之国,如今“天下”的概念至少是涵盖整个地球(君不见人类已经开始向外星球“进军”了)。而低碳减排实现“碳中和”,既然关系到未来地球气候是否会进一步变暖,那就完全可以说是事关“天下兴亡”了。是为誌。

                                            2021年7月26日于安吉桃花源

 

简介: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下海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未名周记”),2018年7月开始兼写微博(“未名日记”),以发挥余热,防止痴呆。有道是: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笔者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6篇文章 7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