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他的离世见证了人类的“共情”。——

伟大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的研发者袁隆平先生去世了。笔者虽然由于某种原因近年来已很少食米,仍然十分感佩他为解决吾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袁先生去世后,笔者看到两篇报道,深为所动。一篇是澎湃新闻所载署名为 “艺非凡”的文章,详细描述了袁老的遗体告别之日,在他的主要工作地——湖南长沙,无数百姓自发地聚集长街两侧或簇拥至明阳山殡仪馆为他送行的情形。也许可以说,袁老的去世唤醒了吾国人民对已经远去的历史上那些饥饿年代的某种“基因记忆”,尽管送行人们中的大部分人未必挨过饿。这而种“万众自发送别一人”的现象,笔者已很多年未见,大概只有45年前北京长安街头的那幅情景才能相比;不同的是,袁老并非是政治人物,而只是一个勤劳、质朴的科学家。但他发明的杂交水稻不知填饱了多少人的肚皮。这几十年来吾国以仅占世界22%的土地养活了占全球1/5的人口,乃至到今天完成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工程,就个人的贡献而论,窃以为袁老应记头功。吾国古语说“民以食为天”,而袁老正是那位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的人。当然,杂交水稻研发成功,还要靠无数人去种植收获,而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那也是难以成就这“一片天”的。故此,一个国家要发展进步,科技创新和制度革新,犹如哪咤脚下的两个“风火轮”,一个都不能少。

另一篇报道来自《科技日报》,题目是《外媒集体刷屏悼念袁隆平:他是真正的粮食英雄》,指“杂交水稻之父”逝世后,国际社会表示高度关切,众多外媒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其中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的推文赞颂他“使数百万人摆脱了饥饿”,“他所留下的遗产和结束饥饿的使命将持续下去”;日本《日经亚洲评论》为袁隆平发表讣告,称他“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纽约时报》发长文回顾了袁隆平的一生,称“他挽救了无数生命”,“使他成为了民族英雄,他也是中国坚持科学追求的象征”;美联社的报道说,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帮助养活了我们的世界”;英国的《独立报》、德国的《每日新闻》也纷纷载文盛赞袁隆平的贡献并悼念他的去世。

有个词儿叫作“意识形态偏见”。但是面对袁老这样一位所作所为只会造福于全人类者,即使那些有“意识形态偏见”的人也不得不给予褒奖。不仅是吾国人,也包括他国人,这让笔者感受到人类的一种“共情”和“同理”,从而对这个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撕裂的世界多少增添了一点信心。这也许是袁老除了他的杂交水稻之外给我们附带奉献的另一种“正能量”。

据说网上有极少数人对袁老的去世出言不逊,笔者没有看到这样的言论,倘若真有的话,笔者也不想骂他们,只想送上吾国的一句老话,用在他们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吃饱了,撑的。”(未名日记5月26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