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法国“斩首案”:无解的认知矛盾。——

真所谓“祸不单行”:正当法国的新冠疫情出现第二波高潮,迫使其政府不得不下令再次实行全国性封锁的同时,其国内又接连发生两起骇人听闻的持刀砍人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其中两人还被残忍地“斩首”,再其中还有一位60岁的老太太。两起惨案震惊全法乃至全球。鉴于案情表明袭击是出于宗教原因,法国政府将这两起事件定性为“伊斯兰恐怖袭击”。

不仅如此,由于法国总统马克龙针对这两起事件发表了措辞激烈的言论,宣布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将采取强硬打击举措,被指有“助长恐惧伊斯兰的仇恨情绪”之嫌,从而引发了全球各地穆斯林群体的强烈反弹。

笔者看到,在一些国家,近年来基于宗教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愈演愈烈。此问题十分敏感,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笔者不想对各种宗教的差异妄加评议,但眼看着这些矛盾和冲突日趋暴力化,也不由得为此而忧心忡忡。如此下去,这个世界岂非将永无宁日?

上述事件发生后,法国政府已将该国的恐怖主义威胁等级调至最高,该国的反恐军事力量从3000人增加至7000人。然而,这两起砍人事件似与之前法国国内发生的多起袭击有所不同:一是袭击者非常年轻,仅有20岁左右;二是表现为随机的“独狼”行为,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是“有组织”的;三是袭击所用的是冷兵器,而不是之前的袭击常用的炸弹、枪械等现代武器。故此,用传统的反恐手段恐怕很难起到阻遏之效,因为不知道谁有可能是潜在的袭击者、用什么手段对哪些人进行袭击。

故此笔者认为,仅是在被袭后表示“绝不屈服”并调兵遣将恐非治本之策,甚至有点像是“拳头打跳蚤”。关键是先要厘清问题的根源并寻得可行的“摆平”之策。要知道,全世界的穆斯林人口有16亿之多,单是在法国就有572万人,占其全国总人口的8.8%,你不可能无视这么庞大的数量,更不可能将他们都当作潜在的袭击者。尽管近年的一些恐袭者多为穆斯林青年。

有些疙瘩也许永远也解不开。比如上述两起事件中的前一起,即10月16日在法国首都巴黎郊区发生的“斩首案”,起因就是一名当地中学的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有关穆罕穆德的漫画,而在校门前惨遭袭击者砍头。在大部分法国人看来,这位教师的行为属于“言论自由”范畴,但在很多穆斯林信徒看来,这是对伊斯兰教先知的嘲讽和侮辱,是不可饶恕的。你说,这样完全不对茬的认知矛盾,怎么能做到“互相包容”呢?

吾国老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按说既然有些认知矛盾尖锐到不可调和,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过各的日子就是了。然而,当信仰不同的人们同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社区、一个学校里居住或者学习,低头不见抬头见,又怎么可能做到“各过各的”呢?

上述惨案发生后,一些政治家和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认不认同“政教分离”之原则的问题,笔者倒是觉得,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到一种不同信仰、不同族裔之间“和平共处”的办法,让彼此之间“有话好好说”,而不是动辄诉诸“武器的批判”。

可是,会有这样的办法吗?(未名日记11月3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