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恒大“借借借”,万达“卖卖卖”。——

日前,一份据称是恒大集团《关于恳请支持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的情况报告》的文件流传于市场,被坊间认为这是恒大面临债务危机、倒逼政府部门允其重组。随后恒大公关负责人否认这一文件的真实性,称文件截图乃“凭空捏造、纯属诽谤”,并称已向警方报案。

不过据财新网报道,这一网传“文件”中列举的诸多数据虽并非恒大集团债务全貌,但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指过去多年来,恒大集团高速加杠杆扩张,表内有息负债已近9000亿元规模,相当于每年要支付800多亿元利息,让人惊讶的是其债权人名单中居然还有不少小额贷款公司。之前监管层担心,类似恒大这样的房企高负债、高杠杆经营的模式若持续下去,最终会导致被动去杠杆而带来灾难,为此专门召开房企座谈会,摸底12家房企的整体负债情况,名单上的头一家就是恒大。

笔者不懂企业财务,但过去几年通过媒体报道看到恒大确实在不断扩张,一时风头无两,其规模早已雄踞吾国房企之最。最近又见恒大参与汽车制造业,且一款名为“恒驰”的新型电动车在央视大做广告,原以为恒大真当是“财大气粗”,未料其负债竟如此沉重。

这让笔者联想起另外两家著名的民营企业。一家是乐视,做手机起家,后来热衷于跨行业扩张,其掌门人贾跃亭欠下一屁股债后出走美国,同样也想借造新型能源车翻身,日前终因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在美宣布破产。另一家是万达,与恒大一样,也曾是房地产龙头企业,也曾借助高杠杆在国内外四处扩张,但与恒大的许家印不同的是,万达掌门人王健林早在前年见风向不对就开始主动降杠杆,出售了很多重资产还债,虽然这使得万达的经营规模大为收缩,王健林也失去了“首富”的桂冠,但目前看起来企业和他个人都已“安全着陆”。

由此在笔者心中引出两个问题。问题之一:为何贾、许两位老板都喜欢“闭门造车”,即使明明资金不足也敢一头扎进一个陌生行业?难道是嫌自己的本行房地产的科技含量不高“不好玩”?问题之二:同样是房企,同样高负债,为何王健林能做到识时务,辨风向,转而“卖卖卖”来缩减债务、降低杠杆率,许家印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仍然到处“借借借”,以至如今似乎终于有些撑不住了。

如果说国企的根本性弊端在于“产权虚置”,盈亏皆无法自负,导致激励不足、管理不严,那么,民企的问题或在于激励“过头”,野心太大,不少曾经风光一时的民企老板倒在盲目扩张的路上。

恒大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笔者不得而知。但其过度扩张导致负债过高,这应该不假。事实上吾国的房企大多都是高杠杆运作,经济景气时固然能够大把赚钱,一旦形势有变,高额债务就会浮出水面,用巴菲特的一句名言来说:潮水退去时方才看出谁在裸泳。

希望恒大最终能安然度过危机(如果确实存在危机的话),盖因它似乎已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地步,果真出事,必会形成多米诺效应,冲击吾国的房市、金融乃至整个经济链。也希望民企老板们多向王健林学习,审时度势,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要知道民企毕竟不像国企,既然盈亏自负,那就别给政府添麻烦了。(未名日记9月2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5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