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纳瓦利内:小人物也会掀大浪。——  

财新网转引法国《世界报》独家报道:此前不幸中毒的俄罗斯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已从柏林一家医院出院。而在俄、法总统9月14日的通话中,普京否认自己下令毒害纳瓦利内,还说纳瓦利内“可能是自己服毒”。

笔者在之前的微博中曾表示相信纳瓦利内中毒跟普京应该没有关系,至少他事先并不知情,理由是纳瓦利内转院德国治疗是经普京同意的。但笔者同样也不相信纳瓦利内是“自己服毒”,因为据德方医院检验,他所中的是一种名叫诺维乔克的神经毒剂,毒性很强,纳瓦利内有必要拿自己的性命如此冒险吗?而且他也不可能事先料到普京会同意其转院德国治疗。怪不得马克龙在电话中闻听普京此说法后断然否定纳瓦利内“自己服毒”的可能性,并要求俄政府就纳瓦利内“被毒害”的时间给出官方解释——因为诺维乔克是早先的苏联秘密研制的,不可能被私人机构获取及使用。笔者觉得马克龙的这个要求也不大可能实现,据悉俄政府至今没有对此事展开调查,遑论“解释”。

此事给当前俄国与欧盟的关系投下一道新的阴影,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然是俄、德关系。盖因让纳瓦利内转院治疗是德国总理默克尔主动提出并经普京同意,“被下毒”的结论也是德国医院给出的。德方提出转院请求应该是出于人道主义考量,或许当时德方跟笔者一样认为不可能是普京下令毒害纳瓦利内,未曾想接手后在其体内真的测出了诺维乔克。这一下德方不啻于接了一块“烫手的山芋”,盖因此事涉及到德俄合作并即将完成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目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处于两难选择:从德国和欧盟的主流价值观出发,如果俄方对纳瓦利内中毒事件不给予解释,德方又要较真的话,继续推进完成“北溪2号”就会遭到道义上的质疑,实际上德国政坛已有声浪要求取消该项目;而从经济方面考量,如果真的取消该项目,不仅德俄双方损失巨大,也将影响到德国和欧盟的能源供给。

据报道,默克尔曾对此问题回应称:“两个议题需要被分开看待。” 这也符合笔者之前的猜测。但此事使本来就不怎么样的俄、欧关系雪上加霜,也是可以料知的。其中俄德关系受损程度相对而言或更为严重。有评论家认为,纳瓦利内中毒事件将会成为德俄关系对的转折点,德国将不会再对俄罗斯奉行自戈尔巴乔夫时代以来的“特殊政策”,而将会变得与其他西欧国家一样。这样的话未来将不再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政府对俄罗斯仍然维持中立或者积极的态度立场。对于俄国而言,德俄之间特殊关系的瓦解,将是对其在欧洲地位最严重的打击。

局势是否真的会如此发展,笔者不敢妄断。笔者通过此事所悟到的有以下几点,愿与读者分享:

第一,对于默克尔主动要求把纳瓦利内接到德国医院治疗,虽然后来发现此事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但默克尔此举无可指摘,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能单纯用经济利益来衡量此事的得失。

第二,即使纳瓦利内确实被“下毒”,笔者仍然坚持不是普京下令的判断,但严重不赞成普京纳瓦利内可能“是自己服毒”的说法。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作为大国元首如此轻言不仅有失风度,而且显得毫无同情心。不能不说这是普京的“失分”。

第三,纳瓦利内虽号称是俄罗斯反对派的领袖,其实是个小人物。但在特殊条件下,小人物的命运也能掀起舆论的大浪头。大人物们应该善待所有的小人物,需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四,默克尔说纳瓦利内中毒事件与“北溪2号”项目应该分开看待,再次显示她一贯秉持的“人道+理性”之个性,虽然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但属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中庸之道。

其实“三观”不同的国家之间能否做到“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此问题不仅存在于俄、欧(盟)和俄、德之间,也存在于中、美之间。也就是说,这或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就看政治家们如何看待、如何处理了。笔者个人对此问题的“底线”是:无论如何,有话好好说,千万不要让矛盾激化到武力相向的地步,因为“动武”的后果终究是由各国人民来承担的。(未名日记9月26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9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