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未名周记(1928)·
 
本文要义: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破产制度,就是这样一种新的规则和规范。诚然,它依然维护“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依然要求人们遵循“欠债还钱”的古老信条,但是它的“新”就新在加入了对破产者的合法保护,废除了中世纪式的“穷追猛打”、“赶尽杀绝”。如此,合法破产者可以获得“从头再来”的机会,这也有利于激励企业家在市场活动中的创新和冒险精神。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方案,要求推动“僵尸企业”破产退出,发挥各类保障基金制度健全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并提出将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财新网)                     
 
如果说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那么,笔者试着将破产制度称为市场经济的“清理工”和“均衡器”——尽管这两个比喻不一定准确。                     
 
市场经济之所以优于计划经济,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拥有计划经济所缺乏的一大利器:竞争。竞争出效率,这是人所皆知的一个真理。而竞争就意味着有胜有败,市场的铁律是“优胜劣汰”,就像大自然一样,要及时地“吐故纳新”,如此才能出效率,才能进步。如果一个市场不能及时“出清”,有生无死,只进不出,那么,早晚会“壅塞”、“淤积”乃至“腐烂”。                     
 
破产,意味着在竞争中落败。何为“破产”?简单地说就是“资不抵债”,即所拥有的资产价值已经不足以偿还所欠下的债务。实际上,人类社会微观意义上的破产现象早在几千年前就随着市场活动的产生而产生:某人向另一人借了钱却又不能如期偿还,就具备了“破产”的基本要素,而此种现象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是经常可见的。故此可以说,破产作为一种现象先于市场经济而产生。但我们现在所说的破产制度,却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诞生和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在市场经济产生之前,人类对于破产者的追究和惩罚可以说是“无限”的,所谓“父债子还”乃至“祖债孙还”,欠债还不上是要吃官司坐牢的,更有甚者,有些追债手段是十分“野蛮”的。笔者不是研究经济史的专家,只记得两个典型的案例:一是在吾国众所周知的“白毛女”的故事:地主黄世仁向贫农杨白劳逼债,要后者拿自己的女儿来抵债,致使前者服毒而死,其女逃入深山长期穴居而成为“野人”,直到“解放”后才重返人间。二是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剧中的高利贷者夏洛克逼迫向他借钱的巴萨尼奥立下契约:如不能按期偿还,就要从自己的心脏部位割下一磅肉来抵债。                     
 
从现代法治的眼光来看,无论是黄世仁还是夏洛克,他们的这种索债手段不仅是野蛮的,也是非法的,因此所谓的契约是无效的,甚至两个债主反而还应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因为,现代法治下的市场经济,有了“破产制度”。                     
 
如上所说,市场经济的效率来自于普遍的竞争。然而,这种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人之为“人”,必须要以“人道”为底线,否则这种竞争就成了血淋淋的“丛林法则”,人与野兽就没有了区别。不仅如此,这种无底线的所谓“竞争”,其结果一定导向反面,即吾国哲言所说的“物极必反”。在竞争中失败而走投无路的人们一定会“揭竿而起”,以暴力手段推翻旧的规则和契约,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革命”。实际上,“白毛女”之所以能走出山洞重见天日,就是因为“革命”使她获得了“解放”:不仅她父亲杨白劳与地主黄世仁之间的债务契约被一笔勾销,而且后者还成为“革命”的对象——作为“恶霸地主”被执行枪决。
 
然而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革命”虽然“解放”了劳苦大众,但“革命”之后还是要建立起新的规则和规范,还是要重新建立产权制度,开展市场竞争,否则就很难释放出新的生产力。这就是为什么吾国在“革命”胜利三十年后又要实行“改革开放”、要从计划经济转轨市场经济的原因所在。只不过人类会不断地吸取教训,以尽量避免又一次陷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丛林法则。                     
 
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破产制度,就是这样一种新的规则和规范。诚然,它依然维护“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依然要求人们遵循“欠债还钱”的古老信条,但是它的“新”就新在加入了对破产者的合法保护,废除了中世纪式的“穷追猛打”、“赶尽杀绝”。如此,合法破产者可以获得“从头再来”的机会,这也有利于激励企业家在市场活动中的创新和冒险精神。
 
当然,“合法破产”并不意味着可以理直气壮地欠债不还。要知道“合法”是一个前置条件,比如以欺诈手段形成的债务,等同于“骗钱”,那是要刑法伺候的。“合法”的另一层意思是:除了维持你的生活必需,你的剩余资产必须如实申报,依法进行清算,并依照法定规则按顺序、按比例偿还给相关的债主。这样,才能对你还不上的部分债务实行“豁免”。再接下来,还要在法定的期限内对你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实行限制。如此等等,都是“合法破产”的应有之义。      
 
需要再次申明:笔者不是专业的经济学者,以上所言,只是个人对破产问题的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吾国从邓小平南巡和中共十四大开始,正式摒弃了此前曾奉行三十年的计划经济而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之路,至今也已有二十余年。既然要搞市场经济,就不能不直面作为其题中应有之义的“破产”问题。为此,吾国也作出了一些努力。早在1986年,吾国就制订了《企业破产法(试行)》;二十年之后的2006年,吾国又正式颁布了《企业破产法》;又过了十几年,今年6月,据全国人大财经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准备成立该法的修订起草组(《财新周刊》)。                     
 
然而不得不说,对于合乎现代法治和市场经济的破产制度,吾国在立法上特别是实践上,目前都还有许多欠缺。对此,笔者仅举以下两个事实为证:                     
 
其一,吾国的企业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前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底,吾国大陆共有实体注册企业2907.23万家。但是,企业破产的数量却少得可怜,笔者没有查到这方面的翔实数据,只能根据自己的阅读记忆:在相关的企业破产法颁布试行后的一些年份,每年的破产案例只有千余;后来逐年有所增加。据有专家介绍,到了2016年,吾国企业的破产案件是5365件,至今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4700多件,按照现在的速度,估计今年的破产案件可以达到1万件左右,差不多是2013年的5倍(财新网)。即便如此,也不过是吾国企业数量的几千分之一。吾国企业每年倒闭和“消失”的数量显然远远不止万千,只是大多数没有通过法定的破产程序。而据笔者在网上查到的数据,瑞士这样一个小国,去年有近14000家企业及个人启动了破产程序。                     
 
其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吾国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僵尸企业”。所谓的“僵尸企业”,实际上就是已经还不上债务或者资不抵债的企业,论法论理,它们都应该实行破产,但却楞是能够“死而不僵”,可见破产制度在吾国的“疲软”。                     
 
吾国破产法则的实施为何步履艰难?在笔者看来,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吾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其间虽有市场的萌芽但从来没有过成规模的市场经济,民国以后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解放”后又实行了三十年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建设也不过二十余年,因此对于作为市场经济基本制度之一的破产制度,无论从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缺乏“历练”。                    
 
 2、虽然吾国已转轨市场经济,但国有经济仍然占据主导乃至主体地位,而国有企业的破产是吾国破产制度建设和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原因有二:一是效率不高乃全世界国企的通病,吾国国企也不例外,若严格执行“资不抵债即为破产”的准则,很多国企恐难过关,而这将影响到“执政基础”。事实上当今存在的“僵尸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二是从产权属性上看,政府是所有国企的“老板”,对国企负有“无限责任”,故此理论上国企的所有债务都可以追溯到政府身上,只要政府没有破产,国企就不会破产。只有实行混合所有制,将全资国企改制成产权多元的企业,政府才能对其中的国资负“有限责任”(即所负还债责任以所占股权中的出资额为限),这样的企业才具备破产的“资格”。但由于种种原因,眼下国企的“混改”进展得并不顺利。                     
 
3、吾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对市场具有领导和统制地位,这一点在吾国的地方经济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此前提下,由于吾国的国企大多数属于地方国企,地方政府对于搞好辖内的国企“守土有责”,出于政治考虑,它们“天然”地不情愿自己辖区内的国企破产,有时甚至连辖区内的民企也要用行政手段给予“保护”,以免企业破产影响自己的“政绩”。再加上吾国的银行大多是国有控股,亦即政府是实际上的银行大股东,因此银行也只能服从政府的旨意,一般情况下难以对无法按期还贷的企业提起破产诉讼,反而还要对它们追加新的贷款,让它们“借新还旧”以苟延残喘。                     
 
4、吾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失业救济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又特别注重“社会维稳”,一旦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破产规则行事,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恐是“难以承受之重”。                     
 
大致来说,以上所举,是为破产制度在吾国“知易行难”原因所在。然而,如果不能突破这些难点,不能建立完善的破产制度并全面付诸实践,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吾国的市场经济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吐故纳新、优胜劣汰,难以保证市场的肌体健康。当前吾国所存在的众多“僵尸企业”以及越筑越高的“债台”(有国际机构估计吾国的总债务已是GDP的3倍),势必将严重影响吾国经济的后续发展。同时,破产制度的不完善还会有“反噬”作用,即反过来毁坏吾国市场的其它规则,拖累吾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比如,笔者之前就曾看到过陈夏红博士写的一篇文章,分析吾国的一些企业家“宁愿跑路也不愿申请破产”的现象,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破产制度的未能普及。                     
 
说到这里,应该着重提一下发改委等部门此次下文讲到的“将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这一说法引起了坊间的普遍关注。如果说,企业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个人破产制度又是企业破产制度不可或缺的“配套”。盖因当前吾国的企业中已有八成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前者的产权直接可以追溯到自然人,故此民营企业的破产必然也涉及到对产权拥有者的财产清算,而对于那些对企业负有无限责任的民营企业主来说,企业的破产也意味着其个人的破产。不仅如此,民间存在的其它非企业性的诸多债务纠纷,也需要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然而,迄今为止吾国的法律中,这一块还基本上是空白。因此,尽早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对吾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来说也是势在必行的。                     
 
世间万物均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既然我们选择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那么,“市场经济”该有的规则我们一样也不能少。破产制度亦是如此。否则,我们是难以建成真正的“市场经济”。                     
 
2019年7月22日于祥和顺天                                                               
 
简介: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下海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未名周记”),2018年7月开始兼写微博(“未名日记”),以发挥余热,防止痴呆。有道是: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笔者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4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