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未名周记之博客(1834)·

本文要义: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盲目地自豪于“四十年未发生过金融危机”乃至笃信“金融危机永远也不会在吾国发生”,从而忽视和放松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的准备工作和“基础工程”的建设,这样,一旦危机不可避免地来临,我们将无所适从。市场如同大自然,既然我们自认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只能去积极应对,凭什么认为我们永远也不会发生金融危机呢?

 

前一阵子,在吾国经济界包括政界都很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在某次“盛典”中发表了题为《过去四十年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的演讲,并为很多媒体所转载。

这正是笔者心中盘桓已久、挥之不去的一个问题,故而怀着浓厚的兴趣拜读了林先生的这篇演讲记录稿。他的演讲前半部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吾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后半部分重点介绍他所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以及在国内外的实践经验。但文中似乎并没有直接解释“过去四十年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或者这个标题也是编辑心中所想,故而自作主张地外加上去?

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注意到媒体上有不少谈论此问题的专家文章,但似乎都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以往四十年吾国的发展成就无人能够否认,如果考虑到吾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说这一成就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并不为过。同样,过去四十年吾国也的确没有发生过大的、类似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或者像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29年的美国经济萧条等重量级的金融危机,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伟大的发展成就”跟“没有发生过大的金融危机”,这是两个既不完全等同但又有紧密关联的问题。简单地梳理其逻辑关系不妨可以这么说:如果吾国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发生过重量级的金融危机,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吾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就不会那么顺畅,也就不会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那么,究竟为什么过去四十年吾国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而西方国家似乎每过个若干年就会“再来一次”呢?

笔者不是理论家,没有能力也不想“从头说起”,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考不成系统地、零碎地说几点感悟。

毫无疑问的是,四十年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这一奇迹首先归功于吾国特有的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所谓“集中力量”,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也就是“集中资源”;而防止发生金融危机,则属于“大事中的大事”。譬如,今年以来,吾国的高层领导提出了要完成“三大攻坚战”的任务,首当其冲的,就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换一句也许有些绕口的话说:吾国独特的体制或者说模式,既使政府手里掌握了大量的资源,也能令其集中这些资源全力防范金融风险,所以使吾国在过去的四十年能够成功地避免大的金融危机的发生。

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有一定的“集中力量”的能力,但在当今世界,无疑以吾国政府的这一能力最强。

不说别的,单就金融领域来看,首先,吾国的央行并非像其它市场经济国家那样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它实际上是吾国中央政府的直属机构,受政府的直接指挥。也就是说,吾国央行最重要的职能——制定和管理货币政策包括俗称的“印钞权”,实际上由吾国政府直接掌控。这样,每当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或者出现危机苗头时,政府可以直接动用货币政策来加以遏制。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可以举出两个。一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盲目的投资、放贷加上疯狂炒作,吾国经济曾明显过热,不仅出现以海南岛为首的房地产泡沫危机,而且出现了高达两位数的严重通货膨胀。当时的中央政府遂直接下令银行收回所有的计划外房地产贷款和拆借资金,并大幅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甚至不惜对广大储户采取利息补贴政策,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亲自兼任央行行长,并撤换和处分了一批干部,最终成功地扭转了局面。二就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来袭,吾国的出口和GDP增速曾出现断崖式下跌,两千多万农民工失业返乡,当时的中央政府紧急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全面放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硬是把明显下滑的经济增速给拉回到“快车道”。

至于小规模的“消防灭火”动作,几乎每年都有。而这些都是其它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所难以做到的,因为它们的手里没有那么多的政策工具可以动用。

其次,吾国的金融系统包括最重要的银行系统,一直以来都是国有的。本世纪初虽然进行了改制上市,引入了一部分非国有股份,但绝大部分银行依然是国有绝对控股。这样,政府可以作为大股东直接将吾国的银行业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下,并实行“全国一盘棋”,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旦局部出现危机火苗,便可以动员所有的金融资源将其“扑灭”——不要忘记,吾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储蓄率。而其它市场经济国家不仅远没有这么高的储蓄率,其银行绝大多数都是私人所有,政府根本就指挥不动。

笔者认为,以上两点是吾国四十年未发生重量级金融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中国模式”在金融领域的最大优势和功绩。

但问题并没有到此终结。很自然地,人们会进而思考:照这么说,是不是只要坚持这种体制和模式,吾国就永远也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了呢?

答案恐怕难以肯定。因为“永远不会”之说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西方国家为什么会频频发生金融危机?这应该是由市场经济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前者是整体无计划,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计划。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有独立的产权和充分的自主权,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既促进了创新,也提高了效率,从而在整体上优越于计划经济——后者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按政府所制订的计划生产,不仅基本上消灭了市场竞争,遏制了人们的创新积极性,而且由于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不可避免地经常会“瞎指挥”。

然而,市场经济的整体效率虽然远高于计划经济,但它也存在着自己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它们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对市场发展趋向的判断能力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市场的供需状况经常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供过于求也即投资生产过剩。当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比较严重时,那些判断错误的企业就会亏损、倒闭、破产,而先前支持它们的银行和一些债权人也会受到相应的损失——此时金融危机就随之而来。

从上述意义看,可以说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所必然会有的伴生物。很多年来,经济学家们致力于研究金融危机的生成原因和应对办法,他们的努力也的确收到了些成果,但迄今为止没有谁敢说自己找到了能一劳永逸地避免发生金融危机的良策,甚至连准确预测危机的到来都很少有人做到。皆因如上所说,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激烈的竞争必然会产生投资和生产过剩,必然会有失误者和失败者,当过剩情况比较严重时,金融危机就随之而来。人们或许可以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和所造成的损失,但不可能完全避免它的发生。

反过来说,金融危机对市场经济也未必都是负能量,而是一种吐故纳新、优胜劣汰的进化方式。如果没有金融危机,就像一个人长期不会生病,不仅做不到,就算做到了也未必是件好事。比如,计划经济就不会发生金融危机,因为它永远也不会发生供给过剩、产能过剩,而只产生短缺甚至是严重的短缺(如饥荒)。很显然,我们并不会因为计划经济有不会发生金融危机的“优点”而重回老路。

需要强调补充的是:自从诞生了社会保障制度并日益完备以后,金融危机对人类的危害性大大降低。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自我完善,当然也是国际工人运动不断抗争所取得的成果。

现在要回到本文的重点:吾国四十年未发生金融危机,这证明了吾国体制和“中国模式”的成功;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这就是规模越来越大的货币总量和以高房价为代表的资产泡沫(与之相对应的是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逐渐下降)、堆积成山居高不下的债务,以及所谓的“刚性兑付”和“老赖”文化。

这就像一个人为了不生病而长期服用各种抗生素,结果会使自己的身体日渐虚弱。

最新报道说,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日前出席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并发表演讲说:中国的金融体制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每次货币信用的大规模扩张主要是通过银行体系的巨额投放来实现的。前几年货币信用过度膨胀、债务率上升过多过快而不加以控制,现在不少企业因债务过重,甚至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这使中国银行业有可能面临新一轮不良资产大暴露的局面。

他说的应该是实话。

所以,现在的中央领导提出了“去杠杆”的方针。这说明,之前我们的杠杆率已经太高了。而发生金融危机的直接起因就是杠杆率过高而折断。

所以,现在的中央领导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口号,这说明,以往我们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够高。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耗费了太多的资源试图抹平大小危机,没有让市场及时地吐故纳新、优胜劣汰,从而拉低了经济的整体效率。长此以往,即便勉强守住不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很可能出现另一种结果——温水煮青蛙。

所以,现在的中央领导还提出了“防范化解金融危机”的战略任务。这一任务明白无误地表明:当前吾国并非不存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否则何需“防范化解”?

笔者认为,要实现上述方针、口号和任务,一方面要真正接受市场经的规律和规则,全面加强和完善破产制度,让该生的生,该死的死,有时甚至可以允许局部的、小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发生,要尽力避免的是大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这就像人可以有时患一些感冒之类的小病,这样反而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要着力防止的是患上诸如癌症这样的大病。

另一方面,就是要全面提升吾国社会保障制度,使人民在即使遭遇金融危机来袭时也能确保自己的生活水平以渡难关。

没错,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盲目地自豪于“四十年未发生过金融危机”乃至笃信“金融危机永远也不会在吾国发生”,从而忽视和放松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的准备工作和“基础工程”的建设,这样,一旦危机不可避免地来临,我们将无所适从。

市场如同大自然,既然我们自认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只能去积极应对,凭什么认为我们永远也不会发生金融危机呢?

2018827日于永平博南

 

简介: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下海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7月开始兼写微博客(每周数篇),以发挥余热,防止痴呆。有道是: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笔者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6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