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未名周记·(1706)

 

——“临堑勒马”的汇率改革之二

 

 

新年之初人民币对美元的“绝地反击”,其实已是中国央行在最近一年半内发动的第三次“人民币保卫战”。

2015年8月11日,央行为了配合即将开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人民币纳入其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俗称“入篮”)的预审,宣布将当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下调1000点,即一次性贬值2%,并称即日起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机制,使之进一步市场化。后来坊间简称其为“8·11汇改”。

央行作此调整,是由于IMF对“入篮”的货币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该货币发行国家的出口贸易达到相当的规模,二是该货币可自由使用。前一个条件对中国来说是“小菜一碟”:中国早已是全球最大贸易国;后一个条件,人民币却还未“够格”,因为近年来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数额和份额虽然有所增加,但若论“可自由使用”,显然还差了很多。“自由使用”的前提是“自由兑换”,不能“自由兑换”,遑论“自由使用”?且不说中国的资本项尚未开放,就离最基本的汇率市场化也相距甚远:中国对汇率实行的仍是“有管理的浮动”,且每日的浮动幅度仅限于2%。央行推行“8·11汇改”,就是为了让人民币汇率朝着自由浮动的方向前进一大步,尽力向IMF的“入篮”标准靠拢。要知道,能不能“入篮”对人民币未来的国际化至关重要,相当于能不能取得一张国际储备货币的“入门证”。

央行当时也意识到,这些年来在所谓“有管理的浮动”机制下,人民币价格是有些虚高的。既然要走向国际化,不如趁早将其调整到位。原以为一次性贬值2%就差不多了,加上当时IMF极有可能通过人民币“入篮”的预审,一次性贬值2%后,人民币汇率或将就此稳定下来。果如此的话,可以预期,中国接下来将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比如从2%放宽到10%、20%,甚至有可能让其完全市场化(自由浮动)。再接下来,可能还将推进资本项开放、货币自由兑换等深度改革,从而最终让人民币成为像美元、欧元、日元那样的国际储备货币。从当时的相关信息看,中国决策层对此决心很大、信心十足。

孰料“剧情”的发展不如人愿。“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不仅没有就此稳定下来,反而出现了对美元连续贬值的冲击波。此后央行不得已而出手干预,暂时稳住了局面。2016年1月,同样的“剧情”又演绎了一次。到今年年初的这一次,已经是央行在一年多时间里打响的第三次“人民币保卫战”了。这一次的贬值冲击波最大,而“保卫战”的力度也最大。至此,前述“8·11”汇改时所设想和憧憬的美好蓝图,已经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包括汇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实际上已暂告中止,甚至可以说有所后退。尽管IMF在2016年11月1日宣布正式接纳人民币“入篮”,不无讽刺意义的是,最新出现的这一波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恰恰发生在其正式“入篮”之后。

当初,笔者就曾对IMF认为人民币已具备“可自由使用”这一标准表示过怀疑;现在,面对中国重新收紧管制措施,IMF果然也被“打脸”了。IMF之前放宽条件接纳人民币“入篮”的意图,可能是想借此“诱使”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市场化,但IMF或许没料到人民币“隐藏”的贬值压力有那么大,更没料到中国的汇率改革会“临堑勒马”。——中国政府的确有意推进改革,然而体制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重视“维稳”,当改革有可能影响到“维稳”时,当局的抉择必是“维稳至上”。因而,对于始料未及的这一变故,IMF的决策者们也只能是“哑口无言”。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入篮”反而使得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一波又一波的贬值?直至2016开年之初,距一年半前“8·11汇改”时,人民币对美元已贬值百分之十几,离“破7”仅有一纸之隔。若不是中国央行随即打响了第三次“人民币保卫战”,“破7”恐怕早就成为事实。

偶然因素或者说运气不佳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前段时间正值美元出现上升势头;必然因素是:自“4万亿”计划以来,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一直在扩张货币信用,过去的八年,M2的数额已翻了几番。一旦市场发现以往横亘在国内外市场的那道“堤坝”有被拆除的可能,便意识到这将导致“堤内”的人民币外流,使得“堤外”的人民币流动性大增,而任何商品包括货币,其数量多了,价格自然就会下跌。——这里且不说人民币本身的“含金量”已经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不断下降而下降。

这并不是说,央行的“8·11汇改”是一个错误,应该说它的改革大方向是正确的。否则的话,汇率受管制、资本项不开放、货币不能自由兑换,此种情况若长期持续下去,人民币断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际储备货币”,中国的金融市场就无法与国际金融市场真正接轨——这与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和地位是完全不相称的。要知道,就连在世界货币市场上处于边缘化的卢布,它虽然因俄罗斯的贸易规模太小而无法满足IMF“入篮”的第一个条件,但也早已经实现了资本项开放和可自由兑换,更不要说卢布汇率的市场化了。

管理层真正的失误,在于没有意识到:过去若干年,在经济已明显处于下行周期的情况下,政府还硬要让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为此不得不实施高强度的刺激政策,致使国内人民币信用过度扩张,从而为它今天的贬值埋下了伏笔。或者说,他们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里实行了一项正确的决策。实际上,中国实行包括汇率市场化、资本项开放、货币自由兑换在内的金融对外开放,其最佳窗口期是在十年之前,即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而现在,显然已时过境迁了。

那么,是不是说,上述这些改革开放措施和蓝图就应该收将起来束之高阁,所谓“中流击水不进则退”呢?当然不是。至少在汇率市场化上,即使面对人民币贬值的市场预期,中国也应该加速推进改革而不是“临堑勒马”。其中的道理,我们下次再议。

                           2017年2月5日写于竹径茶语

 

作者:未名,江南布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写过小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有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4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