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何才能“消灭”学区房。——

一个城市里什么样的房子价格最贵?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市中心的豪宅。这当然没错。然而从每平米的单价论,有一种房子可能更贵,那就是学区房。

学区房只是个简略的说法,其真正的涵义是:在中小学名校招生范围之内的住房,故而遭到“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疯抢,由此大大地抬高了其价格。一般来说,要比其它区域同等面积的房子贵一半乃至更多。

可见,学区房之所以贵,根源在于那些名校的存在,而名校的招生名额永远都是稀缺品,学区房也因此供不应求而价格暴涨。为了“稀释”这种“名校效应”,以免学区房的房价被抬得过高,一些城市的政府出台了调控措施。如据报道,北京、广州等地曾实行“多校划片”政策,也就是扩大中小学的招生区域,以此来降低那些拥有学区房者被名校录取的概率。又如今年3月16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一份文件,提出从2022年开始,市内所有的重点高中都要拿出60%左右的招生名额在各区、各学校之间进行分配,剩下的名额才通过这些名校的自主招生和统一招生考试来录取,以遏制“名校掐尖”的现象,从而间接地为学区房降温。”最新报道说,合肥市近日推出学区房的入学年限政策,规定同一套住房六年内只能享有学区内小学1个学位,三年内只能享有学区内初中1个学位(多胞胎、二孩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除外)。为了遏制学区房的价格,这些城市政府算得上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

应该说,这些办法是有作用的,然而在笔者看来,恐怕仍属于“治标不治本”。盖因之所以会有学区房现象,其根源还是在于公共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均(私立学校另当别论)。在吾国,这主要体现在“重点学校”的存在,它们受到政府财政等各种政策的特别照顾,近年来甚至允许它们凭借“名校效应”开展“自主创收”而使其“财大气粗”,故而在招揽名师、增加教学设备等方面所占有的优势越来越大,与那些普通学校的差距也就拉得越来越大,吸引“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家长们趋之若鹜,学区房的价格暴涨只不过是它的一种“附带效应”而已。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明显的教育不公。道理很简单,凡公共教育,必须对所有国民做到“一视同仁”。换言之,凡公办学校根本就不应该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无论是经费、师资、设备,都应该实行平均分配。笔者早几年就曾撰文指出,搞经济实行“平均主义”必败无疑,但办教育(再强调一遍,指的是公共教育)却非实行“平均主义”不可,否则就无“公平”可言。

故此,要实现“(公办)教育公平”,包括遏制学区房的高房价,真正的治本之策在于取消重点学校,实行教育资源分配的均等化。这样,所有公办学校的条件都差不多,家长们自然就无从选择了,也就不会存在学区房现象了。如果有的家长嫌这些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很简单,花钱让你的孩子去私立名校就读吧。如此虽然也是一种社会不公,但至少是将其限制在公共教育范畴之外。而如果连公共领域都做不到公平相待,又遑论其它的公平?

据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近日撰文介绍,在今年吾国的两会上,有不少人大代表就学区房问题提出了议案,有代表提出我们可以学习一下日本。笔者之前也看到过日本公共教育的相关资料,说是日本全国公立学校的教师平均每六年就要流动一次,校长也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此外,日本公立学校经费和硬件设施等也都严格按照统一标准来配给。所以在日本,据说不管是在偏远的农村还是繁华的都市,公办学校在硬件和软件(师资)水平上,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果如此,日本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难度会很大。其实说难也不难。笔者一直推崇已故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设想:把全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师资的薪酬自然也包括其中)按人头分摊给每个中小学生,再由他们(家长)去自由择校。如此,既确保了公平,又能促进公办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

至于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到又是缘于哪些原因,那是另一个问题了。(未名日记4月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4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