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为什么今天还会有人歌颂“暴秦”。——

电视剧《大秦赋》热播,博得不少好评。笔者没有看过,却在不经意间读到押沙龙先生的一篇剧评《好好说说秦国》,颇受教益。文章开头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大秦赋》里的秦国,似乎仁义正派、广受爱戴。这真的是胡扯。在真实历史里,秦就是‘暴秦’,比其它六国都要残暴。”文章列举了很多史实,力证当年的秦国就是个“虎狼之国”,不仅用“灭绝式的新式打法”吞并六国,对内的统治也很残酷。

据介绍押沙龙先生是一位电气工程师,同时也是一位青年学者,作为一位“工科生”的文史知识如此丰富,不由得让老夫这个“文科生”深感钦佩和惭愧。同时也被其文点醒了心里“沉睡”已久的一个疑问:秦国如此强大,其“扫荡六国”后建立起的大一统秦朝,何以却会“二世而亡”,成为吾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押沙龙先生在文中指出,秦国为什么能战胜六国,这跟民心向背没有任何关系,那就是赤裸裸的军事征服。秦国的军事力量为什么如此强大?并不是因为它的军事技巧如何高明,而是因为它的组织能力超级强大。他说:秦国的权力机构能渗透到社会最基层,把全国老百姓都死死地控制起来。黄仁宇一直在吵吵中国没有数字化管理,其实秦国就是数字化管理,就连犯人都要分26个等级。这就是秦国厉害的地方:对臣民进行细密的管控,从而最大程度地动员人力、物力。它对民间的汲取程度是最高的,所以才能组织这么庞大的军队,进行如此远程的作战。

文章给出了很多细节描写秦国对外的穷兵黩武和对内统治的残暴,笔者不想在这里一一“抄袭”,总之读后颇感震惊。虽然笔者对这段历史略知一二,也知道当时的“天下苦秦久矣”,但还是没想到秦国的统治会凶残如斯。怪不得后人对其一直有“暴秦”之称。

然而吾国当今的舆论界特别是文艺作品,对秦国(朝)的称颂远远盖过了对它的批判。当年《英雄》热映,笔者观后就很不以为然,具体情节现在已记不大清了,只留下影片将秦王誉为“英雄”的不良观感。编导的依据似乎是秦王虽然残暴,但他是为了“天下”。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全然不顾秦王的所谓“天下”只是他一人的“天下”,或者用后世一些君王的说法是“朕即天下”。记得当年这部《英雄》还曾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许评委们是被片中所展示的“功夫”和宏大的战争场面给亮瞎了眼,竟然没看出影片的主题与他们所标榜的价值观满拧。只是从此以后,笔者就基本不看有关秦国(朝)的影视片了,包括这一次热播的《大秦赋》。

老实说,在这一点上,笔者还是有点怀念早先的历史教科书,至少对秦国(朝)的残暴统治还是持鲜明的批判态度。只是不知为何,到了今天秦王(皇)却屡屡被我们的文艺家们从古纸堆里挖将出来树为“千古一帝”,似乎忘记了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才是我们的“初心”。

回到笔者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如此强大的秦朝为何会“二世而亡”?读了押沙龙先生的这篇文章,答案自会呼之而出:简言之是因为它实在太残暴了!孔子云:苛政猛于虎(虽然从记载的时间看他是在泛指)。历史反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依靠暴力维持的统治不管一时间有多么强大,最终大概率是短命的且会被后世唾骂。笔者之所以只说是“大概率”而不是“百分百”,盖因历史本身有时也是“混沌”的,而任何时候总会有一些不以苍生为念者,用笔者最喜欢引用的一句俗语来说,此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儿没有”?(未名日记1月2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5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