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囤房”:一个新名词的出现。——

笔者之前惟闻有“囤粮”、“囤货”以及“炒房”之说,近日却在董登新先生的文章中看到一个新名词:“囤房”。

董先生是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他在财新网撰文说,在美国,多数家庭只有一套住房;在吾国农村,一户家庭也只拥有一处住宅;然而在吾国城镇情况大不相同,凡中等收入以上的城镇家庭,一般每个家庭可能拥有两套以上的商品房,有的高收入家庭甚至拥有十多套商品房。董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为“囤房”。

笔者觉得,“囤粮”是为了“备荒”,“囤货”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供给短缺,或者是为等待时机卖出好价钱,所谓“待价而沽”。但“囤房”与“炒房”似乎并不完全相同,“炒房”纯粹是为了倒手赚取差价,“囤”固然不排除“炒”的可能,更多的意义还是偏重于“囤积”或者“收藏”——实际上不少开发商在营销广告中就把购买他们的产品称为“精品收藏”,而现如今的多套房拥有者也并不急于转卖赚钱,有的用于出租,有的干脆空置。

那么,吾国城市居民热衷于“囤房”又是为了什么呢? 董文中列出了许多较为详细的数据,并分析人们之所以会“囤房”的几个原因。一是金融机构无能,投资渠道缺乏,导致居民家庭被迫“囤房”;二是“囤房”是货币供给过量的“倒影”;三是“囤房”是为“以房养老”,部分替代私人养老金储备。

笔者则一言以蔽之:“囤房”是居民为了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主要原因恐在于当今的货币对其它商品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唯房价却只涨不跌。在这种情况下,“囤房”就成为人们的理性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囤房”如“囤金”。

“囤房”当然不符合“房住不炒”的政策要求。如此,又该怎么办呢?董先生希望吾国的家庭理财应尽早将“囤房”的陋习转变为私人养老金储备,减少社会资源浪费。

且不说“囤房”算不算一种“陋习”,董先生所说的“私人养老金储备”又是什么呢?难道是指“储蓄”吗?可是他在文中不是指出“囤房”的原因之一在于货币供应过量吗?如此,又如何能保证人们将资金转投于他所说的“私人养老金储备”而不会贬值呢?

这个问题“水很深”。简言之,要想人们改变“囤房”之“陋习”(姑且称之),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囤房”不再能“保值增值”甚至还会贬值。设想一下,若房价不再持续上涨反而还有所下跌,人们还会“囤房”吗?

但是:若房价真的不涨反跌,对宏观经济来说,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呢?(未名日记8月29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