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南京一中事件告诉我们什么?——

今年高考结束,在古都南京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高考分数公布后,南京一中的一些学生家长冒雨围堵在校门口,手举抗议标语:一中不行!校长下课!……为什么?起因是今年该校的高考成绩令家长们不满,与往年不如南京一中的一些中学相比,该校今年的高分考生人数明显落后。 

据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在财新网撰文介绍,南京一中的现任校长不仅是著名的数学教师,还曾任多所名校的校长、副校长,应该是一个很有水平的校领导。此次之所以遭到“杯葛”,按那些家长的说法,就是嫌这位校长在任内搞素质教育,轻忽高考。

事件发生后,南京一中发布了《告2021届高三家长书》给予回应,承诺学校将推出一系列改进措施,包括:做好明年新高考应对;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与管理,如延长晚自习到十点;加强尖子生培优,如分层教学,组建尖子生团队等。陈志文先生在其文中评价说,在某种程度上,该校全面接受了家长的意见,下决心搞一批高分学生,争取未来让更多的学生考上名牌大学。

然而陈先生认为,这其中的一些做法显然与现在教育部门的要求相背离,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明显,有专家说这是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投降”。但家长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南京一中的这纸声明很快就让持续多日的批评热潮逐渐消散。

为此,陈先生提问:理论上,家长们追求分数、追求名校的要求似乎是错误的,但是当今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连一些党政机构的选调标准都瞄准了985等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如果上不了名校,将来恐怕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我们又有什么道理不让家长们追求分数呢?为此他喟叹这是个两难。

笔者也深感这种两难无法摆平。关键在于,当今吾国的教育存在两根“指挥棒”:主管部门强调要抓“素质教育”,但中考、高考又以分数取人,故而学校和家长不得不看重“应试教育”。如此,两根“指挥棒”难免就会相互打架。正如陈先生所指出的,现在“衡水中学”模式在高考中越来越有效,一些三四线地方的中学甚至是县中,在升学率尤其是名校录取率上,开始反超过去中心城市的名牌中学,于是各地都开始竞相仿效。显然,主管部门的“指挥棒”完全招架不住市场选择这根“指挥棒”。

如此,又该怎么办?笔者勉力想出的办法是:既然在理论上大家都认为“素质教育”优于“应试教育”,管理部门就应该设计出一套有别于当前“唯分数取人”的考试和录取制度,从而才能让两根“指挥棒”的导向一致。此外,以笔者一向的主张,凡公办学校,不管是大中小学,必须在包括经费、师资、设备等方面坚决实行“均等化”的资源配置。说得直截了当一点,公办教育必须“一碗水端平”,不能搞什么重点学校,要确保实现“(公办)教育公平”。这样,就打消了家长们拼命想让孩子上公办名校的“积极性”,盖因如此一来所有的公办学校水平都差不多。用一个哲学名词来说,这就叫作“解构”。至于上私立名校则另当别论。

而如果做不到这两条,上述两根“指挥棒”的打架就是难免的,而且其胜负也是注定的。——南京一中校方的“投降书”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未名日记8月5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65篇文章 3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