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坟场”看产业政策。——据第一财经报道,浙江嘉兴的某片农田中停放着数百辆新能源共享汽车,在荒草丛中无人看管,观之令人触目惊心。原来这些车辆是被某家汽车租赁公司弃置的,且绝大多数是2015年左右投放市场的。当地的村民称此处为“汽车坟场”。报道指在杭州、桐庐以及山东、重庆等地也存在类似的共享汽车“坟场”。这些车龄才不过几年的新能源汽车为何被弃置于此?有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现如今共享汽车亏得很厉害,与其如此,不如闲置在那里等牌照挂满3年,拿到国家和地方补贴后,再把车辆报废掉。——笔者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据介绍,虽然在补贴政策的刺激下,吾国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过去几年快速增长,但是个人消费在其总销量中的占比仅两成左右,近八成的新能源乘用车被卖给了网约车公司和共享汽车出行公司;而自2018年以来,宣布停止服务或倒闭的共享汽车公司剧增,所以才出现了上述“汽车坟场”的奇观。笔者由此感慨: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实行补贴,原意是为了扶持这个新兴产品,但补贴政策是把“双刃剑”,要想取得成功,前提是政府能准确判断哪些新兴产品未来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和走势,若判断准确自然可以促使其加快发展,反之则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而实践似乎证明至少到目前为止,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未能得偿所愿,甚至产生了不少企业“骗补”的现象。前些年吾国经济界一直在争辩产业政策之利弊,而财政补贴恰是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或许这些“汽车坟场”的出现能给产业政策制定者们提个醒:对于新兴产业,它的发展还是应该由市场通过自主创新和自由竞争来决定其命运,政府最好不要插手干预,毕竟那些巨额补贴,花的实际上是纳税人的钱。(未名日记1月9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