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国资委就是“中国的巴菲特”?——张化桥先生最近在财新网重发了他写于2013年的一篇短文。文中说,被世人誉为“股神”的巴菲特(他刚刚在一年一度的“巴菲特慈善午餐”拍卖中创出历史最高价456.7888万美元,也就是说,今年可以跟巴菲特共进一顿午餐的那个“幸运儿”要为这顿饭花费人民币约3154万元),在投资选股时非常看重哪些公司拥有中长期对产品的定价权,也就是必须有“护城河”,而且最好牢牢掌握控股权的企业。那么在中国,谁是真正的“巴菲特”?张先生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是政府。理由是吾国政府控制着最好的资产:电讯,石油,铁路,港口,银行,保险,供电,医院,机场,还有烟草业,甚至白酒。故此,他称政府是“最称职的中国巴菲特”。张先生还设想说:如果放开让巴菲特按他的原则来吾国投资,他会选择什么?张先生被自己列出来的单子“吓了一跳”:全都是咱们国资委下属的企业——都是利润率高、护城河深、有长期定价权的行业,其中光是金融业就占到整个股市利润的一半以上;而给民营企业剩下的“都是低毛利的制造业和累死人不偿命的服务业”。笔者读后恍然,怪不得这些年来国资委跟巴菲特一样“稳赚不赔”。由此张先生很佩服二十年前提出的关于国企改革的“抓大放小”战略。笔者也认为,“抓大放小”才是吾国发展模式的核心,而且在可见的未来都会坚持实行。为什么要“抓大”?因为政府必须控制那些最好的资产和最容易赚钱的行业,以确保自己的“执政基础”。为什么“放小”?因为“小”的太多、利润又薄,况且政府也管不过来。更重要的是,如果连“小”的也不肯“放”,搞不好大家连饭也吃不饱——就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未名日记62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70篇文章 8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