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读文札记:一揽子政策会否有效——

乍看《一揽子政策为啥总会失效》这个题目,笔者小吃一惊,心想谁竟敢如此“妄议”。细读文章内容,才知说的是日本历史上的那些事儿。文章载于财新网,作者吴谦立系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某基金负责全球宏观性投资的经理,看来是一位投资界的资深人士。饶是如此,“一揽子政策为啥总会失效”的命题还是让笔者有点那个,原因你懂的。

吴文介绍说,1990年一开年,日本股票就开始下跌,至当年8月已跌至高峰期的一半。当时的日本大藏省发布文件,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限制购房贷款,这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开始崩溃。于是在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类资产市场被套牢的个人和企业纷纷破产,由此产生的恐慌心理抑制了消费和投资,日本所谓“失去的世代”开始了。

文章说:毫不奇怪地,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平均每年的财政刺激力度都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那些年日本政府总共实施了12个大型一揽子财政方案(数量之多令笔者闻之而惊叹),几乎每年都会宣布一个新的一揽子计划,其中有8个一揽子计划的总规模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最大的一个还超过了20万亿日元,即超过了当时国内生产总值的4.7%。笔者兴叹:日本政府为“拼经济”可谓使尽了全力。

然而文章接着说,日本的财政努力似乎没有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一开始几年,来自政府投资的增加还能抵消私营部门投资的部分下降,但后来随着政府财政状况的恶化,财政推动力减弱,公共投资也随之下行,就业与人口的比率持续下降。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始终在主要发达国家里敬陪末位。

货币政策方面就更不用说了。笔者知道,在“失去”的那些年,日本政府和央行一直奉行宽松政策,安倍上台后更是力主实施“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据吴先生介绍,尽管不断打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一系列组合拳,日本经济既没有恢复先前的增长速度,也没有实现持续的正通胀,一度还出现了有GDP数据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文章由此发问:日本,曾经在战后创造过延续几十年的“高增长奇迹”,曾经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最大的捐助国以及世界金融和工业中心而备受赞誉,以至于它的政府引导模式即使是在崇尚自由放任的欧美都有大量的拥趸,“日本第一”当时是被写入众多教科书的共识,何以到了90年代,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魔力,即便连续多年推出12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仍然无法让经济走出泥淖呢?

自然而然地,这成为国际经济学界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吴文指一些著名的说法包括:辜朝明的资产平衡表衰退论;佩蒂斯称任何一个以牺牲国内消费为代价追求高增长的经济最终都会走向这一步;克鲁格曼则指日本跌入了流动性陷阱。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日本政府的刺激措施不够果断,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传统企业制度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因为它们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

但是上述最后一种说法在当时的日本政府内并没有多少人认同。为此吴先生举例了那时日本官员发表的的一些论文,总之他们坚持认为在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后实施的政策,大体上是适当的。然而这些很明显是日本式推卸责任的典型托词。吴文反证指出,同一时期瑞士等国也和日本遭到了类似规模的泡沫破裂,不良资产问题同样严重,为何那些国家采取的政策很快就让经济走出衰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进行了公司治理革命,迫使所有的企业提高效率,而且早在80年代就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使得各金融机构更加适应激烈的竞争,也让未能符合市场要求的银行及时关闭。这些微观层面上的结构性改革恰恰是日本最欠缺的。

吴先生总结道:不得不说,当时的日本政府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传统手法,却无视真正的有效性。就拿财政方面的刺激政策来说,那些一揽子计划的大部分支出都用于基础设施项目。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们看到官员“政绩”的手法,但也更容易被政治操控,使得其真正的绩效大打折扣。不少批评者指出,当时日本的许多港口改造项目其实只被当地人用作捕鱼场所,而不少公路项目则是在人烟稀少的农村地区展开。以至于有些地方实在没有可兴建的公共工程而不得不反复修缮河流,把那里的河床修得像游泳池一样。另一方面,可以切实刺激消费或者增加私营企业投资、更能对症下药地增加对个人或企业的直接转移支付或加强相对薄弱的社会安全网方面却很少着力。

读到这里,笔者不仅默然,“把河床修得像游泳池一样”让人不能不产生某种联想。由此笔者还记起,当今世界似乎只有两个国家曾被世人誉为“基建狂魔”,其中一个就是日本。

笔者的“抄作业”已经够多的了。实际上吴文还评点了日本从小泉到安培的历届政府为重振日本经济而作出的努力,恕不赘述。看来“标题党”还是有点用的,浏览吴文,给笔者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话:“一揽子政策为啥总会失效”。当然还有文中结尾部分堪称“点睛之笔”的总结:“没有私营部门的回暖,宏观政策实质上只是‘一座通向不归路的桥梁’。”

  老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内容大部分摘编自吴文,就当是笔者的一篇读文札记吧。请吴先生谅解并向其致谢。(未名日记101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088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