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挡)什么?如何阻断(挡)?——
当前吾国经济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有效需求不足”,对此上下已有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应对。据财新网报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斌日前在第六届外滩峰会闭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认为,要阻断需求不足,关键是抓住“快变量”。他指消费属于“慢变量”,劳动者收入也是“慢变量”;而投资和企业盈利是“快变量”,信贷短期内可以有很大变化,也是“快变量”。阻断需求不足,关键在于抓住“快变量”。
张斌认为,很多学者建议中国应该增加消费,改善收入分配增加劳动者收入,这些建议从长期看非常正确;但是,历史经验中很少有在短期内主要通过大幅提高消费和劳动者收入阻断需求不足的案例;阻断需求不足负向循环,关键还是管理好短期内可以有很大的变化的“快变量”,管理好投资、企业盈利和信贷。
不难看出,张先生主张的关键词是“快”,让笔者想起武侠小说中描述武功的“唯快不破”。他指凭借市场自发的调节机制,并不能让需求不足自我修复,而(迅速)降低利率、加大信贷投放,包括政府举债扩大支出,是经过国内外反复实践、可以在短期内阻断需求不足的成熟有效的做法。这些做法可以在短期内给居民、企业和政府资产负债表带来巨大变化,有针对性地打破投资—企业盈利—信贷之间的负向循环。
张先生举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为典型的负面案例:1992-2012年期间日本也面临持续需求不足,当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不能说无动于衷,但总是犹犹豫豫不够坚决,经济稍有恢复又急于退出宽松政策,结果使得经济再次下行。直到2013年安倍政府上台以后,情况才有了转折性变化,最突出的是他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非常坚决,随之而来日经股票指数翻倍,失业率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通胀率明显回升,日本经济终于走出了“失去的二十年”。
笔者也注意到日本自安倍再度执政后,提出了要实施“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惊人的口号。一般来说,鉴于对“大水漫灌”的忌惮,各国虽然常见“宽松货币政策”,但罕见主张“超级宽松”。在笔者的记忆中,吾国在十几年前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时曾提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很快修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此安倍“超级”的提法不可谓不大胆。不过从实践来看,日本现在的通胀虽有所上升,但经济增长仍有起伏,特别是今年日元曾出现“超级贬值”,至今是否可以断言其经济已经完全走出“失去的XX年”,仍有待观察。
从理论上看,正如张斌先生所指出的,内需不足、经济下行时,必须坚决实行“逆周期”政策,以此阻断市场的负循环,改变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应该说道理确是这么个道理。但是笔者仍有些疑虑:倘若以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本身就是造成后来投资过度、内需不足的重要成因,现在再用安倍式“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以阻断,在逻辑上如何能自圆其说?再者,自安倍二度执政(后来因身体原因宣布辞职,再后来不幸遇刺身亡)算起,迄今也已过去不少年了。从时间角度看,这样的“阻断”速度是快还是慢呢?
恰在同时,笔者又看到另一位经济学家赵建先生同样发表于财新网的一篇文章,不过文中的用词是“阻挡”而非“阻断”,题为《阻挡流动性危机》。文章认为,货币不等同于流动性,流动性是执行交易手段的货币,是一种功能,是活钱的状态。如果人们因为悲观预期窖藏货币、持币观望,那样即使有大量货币,市场中也缺乏流动性,即钱还有很多但都变成了“死钱”,流动性凭空消失了,最终导致严重的通缩。而“死钱”的状态,就是流动性危机;在金融市场上,就是流动性黑洞。赵先生认为,中国有世界第一的M2,但是这些钱大部分没有活化,没有转化为高质量的投资。这样下去,不仅是房市、股市,整个经济的内循环也会遇到巨大的挑战。
赵文指出,当下经济需求大幅收缩,资本市场交易萎靡,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预期和信心遭遇重大挫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人心搞活,人心活了,钱也就活了,流动性供给充裕,需求起来了,企业家做生意能赚钱,年轻人能找到好工作,股票房子都能赚到钱,经济也就正常循环起来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可惜赵先生没有细说如何才能把人心和钱搞活。
两位经济学家,一个说要“阻断需求不足”,一个说要“阻挡流动性危机”,让作为外行的笔者看得有点犯晕,有点分不清他俩所说的异同之处,只好分别摘录他们的观点如上,以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总体而言,笔者支持加大“逆周期”政策力度以提振疲弱的经济,关键是政府和银行投放的增量货币往何处去,是像以往那样继续加大投资基建的力度,还是着力于增加民众收入和消费。如上所说,假如我们承认现今的有效需求不足本身就是之前投资过度而轻视消费所造成的,倘若再用“老药方”扩张货币增加基建投资,那又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未名日记9月24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