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股的逻辑:就业强劲是“利空”?——

据财新网报道,美国劳工统计局2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大幅增加35.3万人,远远高于18.5万的市场预期,去年12月和11月的新增就业人数也被上修。意外强劲的美国就业数据,令市场进一步冷却对美联储今年降息时点的预期。

说来让笔者这样的“局外人”感到有点奇怪,用吾国金融学者唐涯的一句调侃,美国1月的就业数据简直火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唐涯财新博客),按说对美国经济是个大好消息,但无论是美联储还是美股投资者,对此的感觉却是“喜忧参半”。市场的逻辑似乎是:劳动力数据超预期强劲,将为美联储推后降息提供更多依据,而这对美股来说是个“利空”。

事实上在此之前的1月31日,美联储的2024年首次议息会议已决定维持政策利率不变,并且明确了3月不太可能降息。当天美股尾盘闻讯跳水,纳斯达克收跌2.23%,标普500收跌1.61%,道指收跌0.82%。而在2月2日上述就业数据公布后,美股亦是开盘走低,但后来看在陆续公布的Meta等美国科技公司财报业绩亮眼的“份儿”上,当天股市算是实现收涨,其中标普500指数上涨1.1%,创历史新高,纳斯达克指数收涨1.7%。但美股夹在企业业绩和市场就业的两个数据之间呈“左右为难”之状,还是不难想见的。

为什么就业表现好反而让美股感到纠结呢?美联储理事鲍曼的解释是这样的:就业向好意味着工资的上涨,由此可能带来物价上涨压力,可能会促使美联储后续进一步加息来压制通胀。而笔者进一步的解释是:美联储可能认为就业数据火得有点“不正常”,意味着经济或已“过热”,非但决定暂不降息,未来甚至有可能继续加息,那将会提高市场的资金价格,这又将导致市场流动性的缩减,而流动性(即入市资金)的减少会使得股价下降,所以投资者视其为“利空”;但是又由于美国经济表现着实不错(继去年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GDP增速为3.3%,均高于市场预期),再加上科技企业的业绩上扬,这又明明是肉眼可见的“利好”,故此令投资者“左右为难”。

美股为此纠结,美联储也纠结。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国遏制通胀的任务尚未完成,经济前景并不明朗,如果过早或过多地减少政策限制,可能会导致联储在通胀方面取得的进展发生逆转,最终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政策,才能使通胀回到2%的目标(美联储关注的通胀指标PCE在去年12月同比上涨2.6%,核心PCE同比上涨2.9%)。鲍威尔甚至称,只要通胀持续回落,即使劳动力市场保持紧张也“值得欢迎”。也就是说,在当前的情势下,美联储对通胀的关注超过了对就业的维护。

据报道,鲍威尔在最新一次议息会议之后的发言时还“创新性”地提到了美国经济“无着陆”的风险,而有分析指劳动力市场在过去连续几个月超乎市场预期地保持强劲势头,可能是这一风险增高的表征之一。呵呵,笔者孤陋,“无着陆风险”的说法(也许该称是“未着陆风险”)还是第一次听闻。这可真是的:之前美国人担心的是“硬着陆风险”,现在经济和就业表现良好,又开始担心“无着陆风险”——你们究竟要哪样?

  对比吾国股市近期的状况,可以说“各家有各家的难处”,只是所忧者有所不同罢了。但有一特性肯定是共同的:不管哪国股市,大家都靠流动性“吃饭”。就在昨天,被称为“国家队”的中央汇金公司宣布再次加大增持A股力度,前几日连续大跌一度洞穿2600点的A股,三大股指集体大涨,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均涨超6%,上证指数涨超3%。显然是受到“国家队”进场带来流动性增量的鼓舞所致。但愿A股的跌势就此逆转。(未名日记2月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90篇文章 3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