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不该有的“三千点保卫战”——

10月27日,本周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仅差一丝丝涨了1%,报收3017.78,取得“三千点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

然而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战斗正未有穷期”。从当期的宏观经济数据看,股市本不至于这样“颓”。三季度吾国经济增速为4.9%,超过市场预期,全年有望实现5%的增长目标。这显然与管理层近期频频出台各种稳增长措施分不开,各种宽松政策为改开以来所罕见,甚至胜于当年的“4万亿”计划时期,包括对资本市场施以减免印花税、“国家队”出手增持部分股票等利好。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股市对此似乎并不“领情”,10月20日,沪指跌破3000点。而上一次跌破三千大关还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

A股这是怎么了?近日笔者看到经济学家夏春发表一篇文章,其观点相当尖锐,他称中国的宏观政策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深层矛盾,如果解决不了,未来“3000点保卫战”仍会继续上演。

夏先生提到早在2015年他撰写的一篇旧文,分析了A股与GDP表现长期脱节背后的三大原因:第一,上市企业大多数是净利润增长率不高的国有企业,他们并不是中国GDP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二,上市标准过高,反向激励公司上市前财报夸大或者造假,上市后不再掩盖;第三,缺乏严刑峻法打击造假和执行退市。

如果说夏先生所指的上述现象还属于“往事”,那么今年注册制改革已全面落地,为何仍没有迎来投资者期待的结果?夏文说7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愿望,至少到现在是落空了。——听上去“话糙理不糙”。

夏先生分析了一些具体的原因,笔者不予详细转述,但注意到除此之外他指A股长期表现不佳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政府不同部门都太过于积极和频繁地介入金融市场,包括股市、债市和银行,其理由是中国的股票市场还是新生婴儿,散户多而且很不成熟,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干预来保护投资人、保持市场稳定和降低价格的波动;但这种“父爱主义”的管理思路却可能带来始料不及的结果,投资者和券商的分析师都把关注点从“基本面”转移到了“政策”上。笔者也早就称A股其实是一个“政策市”,可如今似乎连政策也不大能让投资者们“安心”了。按说注册制改革就是要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说了算,何以全面实施后未能让股市“焕然一新”?只能说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当然,或许是还需要时间。

夏先生总结说,其他国家的股市是以“基本面”为中心,而中国股市是以“政府”为中心。他指现在市场上“小作文”满天飞,都在瞎猜政府下一步的政策,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的关注度反而少了。夏文最后认为,A股要永远告别“3000点保卫战”(意思是三千点都已经上下徘徊十几年了,早就该成为坚实的底部而无需“保卫”),正确的做法是在完善上市、交易和退市制度后政府尽可能减少干预,让市场自己来做主,让A股尽快转型成以“基本面”为中心的市场。

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信奉者,笔者当然赞同夏先生的意见。实际上不仅是资本市场,包括实体经济也存在以何为“中心”的问题。早在十几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只不过理论上的认知是一回事,实践中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老实说就连笔者的这篇“附和性”的小作文,也未必能“过关”。前几天笔者的另一篇表示同意毛振华先生关于未来吾国经济可能将进入一个“保四争五”新阶段的附和性小文,竟然也遭到某网站的“半封杀”:只许本人可见而不许他人浏览,笔者猜想原因可能是审查者自己也搞不清楚“保四争五”是不是个“好词”,为求自保,索性先“压下来”再说,如此至少对审读员没有什么“后遗症”,但“放出去”可就难说了。——这或许也是一种“经济人理性”。

  不好意思,笔者写着写着,竟夹带了一点“私货”。但事有不同,道理却是相通的:那些无厘头式的“干预”,今后是不是都应该少一些呢?(未名日记10月28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91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