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巴以冲突与“短正义链条”——

前两天国际论坛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风波。据凤凰网等媒体报道,10月24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最新一轮巴以冲突的一场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表示谴责,同时也称这一袭击并非凭空出现,指巴勒斯坦人民已经遭受了56年令人窒息的占领,目前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局面。孰料古特雷斯的发言引起以色列代表的不满,以外长科恩取消了当天晚些时候与古特雷斯的双边会谈,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埃尔丹还要求古特雷斯不道歉就辞职。

从常理看,古特雷斯的上述说法并没有错。巴以矛盾由来已久,此次冲突当然有其历史根源。而以色列的不满在于嫌古特雷斯似在偏袒哈马斯,将现实与过往放在一起谈论,淡化或回避了此次冲突的直接起因是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10·7”袭击,且滥杀了以方的许多平民百姓包括妇女儿童并将一些人掳为人质。

这让笔者想起吾国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曾提出过的一个概念,叫作“短正义链条”。依孙先生本人的解释,所谓“短正义链条”,是指在对一件事情是否正义的判断中,去除掉动机、背景、实质等等相关因素,就事情本身做出简单的判断,这样做的好处是把事情简单化,注重最基本的要素,避免因枝节横生而弄得复杂化、模糊化甚至是非颠倒。在此次巴以冲突发生后,孙先生又重提了这一概念,主张:“在适当尊重历史的同时,以现实为基础,对历史进行切割,从而找到一个兼顾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而这件事情,只能按照现代国际法准则,由一个权威的国际机构来做。这就是联合国的181号决议。”(见凤凰网)

笔者觉得,孙先生所言不无道理。这个世界上很多矛盾都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都要追根溯源,很难找到化解的办法。拿巴以矛盾来说,可以追溯到千年以上,其间的是非曲直、恩怨情仇,可谓“剪不断,理还乱”,从头梳理当然可以也应当,但那是历史学家们的事,解决现实冲突却不能这样“刨根问底”,否则会一直纠缠不清,但是又不能脱离正义与否的判断标准。故此孙先生认为解决现实冲突应用“短正义链条”。其实用吾国的一句成语来概括叫做“就事论事”。

显然,以色列方面抨击古特雷斯秘书长的上述言论,所使用的貌似“短正义链条”:鉴于此轮冲突是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并滥杀无辜而引起,因此应该由其承担全部责任,身为联合国秘书长应该主持正义,对哈马斯的恐怖行径予以强烈谴责,别跟我扯到过去几十年的“陈芝麻烂谷子”——换言之,以方认为这件事的“正义链条”应该“缩短”到10月7日,扯远了就是在“为虎作伥”。

好吧,就算以方的这种想法并非毫无道理,但是且慢,所谓的“短正义链条”应该缩到多“短”,这不该是由你单方面说了算的吧?循着这个概念再问下去:为什么不能将时间往后再缩“短”一些?要知道从“10·7”袭击事件以后至今,以色列已连续十几天对加沙地带狂轰滥炸并实行全面封锁,造成巴方几千人死亡、几万人受伤,已超过以方死伤人数的好几倍,且其中同样也有很多平民百姓、妇女儿童,这笔账又该怎么算?——换言之,如果将此事的“短正义链条”缩到10月7日的后些天再起算,以色列还能认为自己是“正义”一方吗?

这不是笔者有意跟以方在“抬杠”,而是对“短正义链条”概念的一种逻辑推演。笔者之前曾撰有小文,问“杀人有罪,报复杀人(而且是杀更多的人)又当如何”,也算是一种“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本文亦不想说得太多,以免“言多必失”到头来把各方都给“得罪”了。还是回到联合国应该如何处理此事的问题上。

令人遗憾的是,“10·7”事件后迄今在安理会上已有多项相关决议草案未能通过,这些草案分别由俄罗斯、巴西、美国等提出。究其原因可能就出在于这些决议草案内容没有“就事论事”而“链条”过长。对此笔者倒是有个建议,不妨将相关决议分为三项:第一项谴责哈马斯的“10·7”袭击行为,不该滥杀无辜并将部分平民劫为人质,承认各国都有自卫权;第二项反对以色列对加沙狂轰滥炸和全面封锁造成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第三项呼吁以色列放弃攻占加沙的企图、哈马斯释放所有平民人质,双方停火止战回到“两国方案”的解决之道。然后将这三项决议在同一天内按时间顺序分别付诸表决。这样投票方就很难因某个条款未遂其意而否定整个解决方案了。如此,如何?

就当是笔者“咸吃萝卜淡操心”吧。(未名日记10月2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2165篇文章 34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