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仍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那位男士刚走不久,这位女士就要来了。男士是指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女士是指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吾国财政部官网宣布:经中美双方商定,耶伦将于7月6日至9日访华。
据财新网报道,昨日股市开盘前发布的这一官方消息,市场以大涨回应:A股三大指数全天高开高收,沪指涨1.31%创近两个月来最大涨幅;港股恒生指数更是收涨逾2%;人民币汇率亦一度升值超150点。以此来看,市场对耶伦访华的欢迎程度,远超之前的布林肯。原因当然并不在于“女士优先”,也许在市场看来,国务卿的职位排序虽略高一些,但毕竟“政治性”较强,而财政部长才是手里有“干货”者,因此对其寄予某种期望。笔者不免由此生出如题所示的一点感慨,即:经贸仍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这其实是一句“老话”,过去二十多年来一直置于“桌面”之上,只是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日渐趋冷,现如今已经不大有人再提起了。但是笔者依然认为,经贸往来对两国而言仍然十分重要。
实际上如报道所说,在中美均面临经济挑战的背景下,两国高层交往近期态势积极。不久前时隔近五年美国国务卿首次访华,吾国最高领导人与其会见,而耶伦的访华行程亦快速敲定。在6月23日出席于巴黎举行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期间,耶伦已作出积极表态,表示“很高兴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们,包括李强总理共同坐在这个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我们有责任在全球性问题上合作。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也是世界对我们的期待。” 在此之前,她就曾强调保持与中国联系的重要性,并表示“脱钩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而在近期于天津举办的202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领导人也释放了开放合作的信号。李强总理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在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增长放缓、债务风险、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我们应当更加珍视开放与共享,应当顺应历史潮流,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据报道耶伦此次访华,也有望为两国元首于今年晚些时候再次会晤铺路。
这些无疑都是好消息。正如报道所说,不难看出,市场普遍对于耶伦此行抱以厚望,冀望中美在新形势下能够重新寻找经济合作共生的空间。
毋庸讳言,中美关系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如何,保持乃至加强彼此的经贸往来,对两国都是有益无害之事。在笔者看来,“政冷经热”总是比半个世纪前的“政经皆冷”要好。笔者还注意到,布林肯在访华归去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一面称访问中国的成果是积极的,一面又扬言:“美国将继续做中国不喜欢的事,说中国不喜欢听的话”。对此吾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日前在第十一届世界和平论坛上回应道,其实中国从来没有指望美国说的话、做的事会让中国喜欢,中国也从未承诺会说会做美国喜欢的话和事,关键是双方需要找到真正相互尊重、实现和平共处的办法。有些人认为这段“隔空对话”意味着中美关系转圜无望,笔者倒不这么看,毋宁认为双方都是在“实话实说”,或者借用一句吾国的俗语这叫做“丑话说在前面”,肯定比彼此藏着掖着要好。然而这并不妨碍两国生意照做,该合作的事项还是可以合作——这是与当年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会像从前那般“热络”,吾国仍会坚守自己的核心利益,而美国的对华政策也不会轻易改变,双方的矛盾或将长期存在。但只要不发生冲突,经贸关系和民间交往还是可以继续下去乃至有所拓展——它不仅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也是缓和局势的“润滑剂”。
希望如此。(未名日记7月5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