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定律”与“幸福让”——
大约一个星期之前,笔者见凤凰网报道,年近百岁的基辛格先生接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专访时表示,他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这与他更早时候的观点似有所不同。不意一个星期之后,又见观察者网报道:当地时间5月26日,就在基先生百岁生日的前一天,《华尔街日报》发布对他的专访。在此次专访中谈及俄乌问题时,基辛格认为“提议乌克兰加入北约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导致了俄乌冲突的爆发,而结束这场冲突的条件应该包括“将除克里米亚以外的所有领土归还给乌克兰”。
笔者初闻颇觉不解:短短一周之内,怎么基老先生又一次“改口”了?仔细一想,上述这些“转手”的报道可能“漏”掉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华尔街日报》称基先生说“提议乌克兰加入北约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应该是指俄乌冲突爆发之前;而《金融时报》称基先生说他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指的是现在,主要理由是如今让乌克兰加入北约,可以在北约的“集体”领导和制约下下防止战争进一步升级。当然前提是俄罗斯“将除克里米亚以外的所有领土归还给乌克兰”——这一点基先生的主张始终未变。
俄罗斯最终会不会接受基先生的上述提议笔者不敢妄断,至少从目前来看似乎不大可能。但如按基先生所说,当初美西方要是没有摆出“拉拢”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架势,这场战争大概率是可以避免的。回顾一下当时的局势可以知道,俄罗斯虽已在边境囤积重兵,但只要乌克兰答应放弃申请加入北约保持中立,或者北约明确表示不予接纳,普京也许就不会下令发起这场“特别军事行动”了。
那么,乌克兰和北约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呢?依据它们当时的解释,乌克兰称加不加入北约是它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自主权,俄罗斯无权干涉;而北约则称它的大门是“开放”的,不会因俄罗斯的“胁迫”而拒绝乌克兰的“入约”,只要它具备条件。
这样的解释有没有道理呢?笔者认为是有的。然而结果却很“糟糕”:俄罗斯以此为由挥师攻入了乌克兰,俄乌矛盾演变成为一场血腥的战争,一直打到现在,给双方造成的重大损失人们有目共睹。基先生称“(当时)提议乌克兰加入北约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从这个结果倒推出来的。
那么,基先生说的有没有道理呢?笔者认为也不无道理。有人可能会指责笔者在“和稀泥”,但笔者这样说是由于看到有媒体评论基先生一向坚持“外交避战”理念仍具现实意义而有所悟。
据参考消息网报道,这篇评论说,在俄乌鏖战超过一年,且迄今无停战迹象,而美国又积极拉拢盟友“抗中”,造成台海紧张情势升温之际,见证过二战以来各种“战争与和平”的基辛格的示警与洞见值得世人重视。评论指基辛格当时就针对北约“东扩”发出警示,称俄罗斯作出强烈的回应只是时间问题,应在欧洲大陆“运用外交避战,共同维持和平”,汲取历史教训,避免发生合纵连横的集团对抗,甚至走向不同军事联盟之间的大规模交战。评论称对基辛格而言,在现实的政治世界里,“怒而兴战”和“绥靖姑息”,并不是二选一、黑白分明的问题。现实利益优先的国际政治观没有是非对错之分,有的只是永久的国家利益。(见于凤凰网)
笔者读后而深思:该评论说“国际政治观没有是非对错之分”,此话恐怕说得过于“绝对”,若完全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又何来“国际秩序”,那就只剩下了“丛林法则”。但评论指“兴战”与“绥靖”并非黑白分明的二选一而存在“中间地带”,这倒是中肯之言。故此,防止矛盾激化,通过外交博弈尽力避免战争,应列为决策者的最优先考量,因为战争给各方造成的损害显而易见。而从之前的情势来看,倘若乌克兰和北约当时能够“退后半步”,可能就有机会争取和平解决俄乌争端。纵观基辛格大半辈子的政治生涯,其核心理念也正是“外交避战”,笔者姑且称之为“基辛格定律”。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当矛盾双方的认知和所划“红线”有所差异时,如何做到“外交避战”?显然,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红线”是有距离的:乌方认为加不加入北约是自己国家的主权事务,外国不得干预;而俄方则认为乌方如果“入约”将威胁到自己的“战略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有外交避战的余地呢?基辛格先生认为是有的。笔者也认同他的看法,既然俄罗斯对此问题的认知与自己有差异并且“大兵压境”,乌克兰不妨同意暂不加入北约并恪守中立,这样虽然在表面上“输了一口气”,但如能避免与俄直接发生冲突引爆战争,总体上看更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谓“胳膊拧不过大腿”,又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两句老话有时被人视为“缺乏骨气”因而是贬义的,作为个人可以不这样做,但作为集体性选择却是理性的——毕竟“避战”可以让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免遭战火摧残。
可惜的是,事情并没有像基先生所主张的那样发展。如今不仅战事已开,俄乌双方打得极其惨烈,而且俄罗斯还干脆宣布吞并了乌克兰的部分领土,这就使得俄乌都没有了转圜的余地,因为此战已演变为一场“领土之战”,除非乌克兰同意“割地求和”,又或者俄罗斯从所占领土撤军,不然这场战争就难以终止。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俄乌双方“联手”葬送了“外交避战”的前景。即便如此,作为“地缘政治博弈大师”的基先生还是以百岁高龄勉力试图从中找到一种止战的可能性,所以提出让俄军撤回到去年2月24日以前的边界、同时乌克兰容许俄方占有克里米亚的“折衷方案”。
遗憾的是,由于涉及到领土问题,事情已如“针尖对麦芒”,俄乌双方都难以妥协,基先生面对此种情形,恐怕也已无能为力。笔者之前曾写过一篇《基先生的“博弈论”还能奏效吗?》的小文,意指现在俄乌冲突的性质已然起了变化,智慧如基先生,恐怕也很难找到可以“外交避战”的“中间地带”了。
小结一下:如基先生所说,乌克兰及北约的错误,在于当时没有认真对待俄罗斯的“威逼”,致使战争无可避免;而俄罗斯犯下的最大错误,笔者认为还不是低估了乌方的反抗意志和能力、贸然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更在于其开战后宣布将乌克兰的东南四州并入自己的版图,致使完全丧失了行动的正当性,并使得自己没有了退让止战的余地,只能硬着头皮打下去。尽管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勉强算是“情有可原”,但“情”不能高于“法”,跟基先生一样,笔者对此当然是不赞成的,因为这样做违反了联合国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宪章原则。遂使得基先生驾轻就熟的外交手段失去了“用武之地”。当然,对俄罗斯来说,它却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为此从其它方面乃至历史中寻找根据,只不在大联合国宪章的“大道理”面前,这些都只是“小道理”而难以“自圆其说”。
匆匆行文至此,又看到凤凰网刊登的评述“传奇外交家基辛格”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北邮著名管理学教授赵玉平讲过的一个哲理故事,似可作为本文的一个“补白”:说的是万丈深渊间之上有一个狭窄的独木桥。一只红羊与一只黑羊在桥中间狭路相逢,两只羊都不想给对方让道,僵持不下,但如果不让,耗到天黑筋疲力尽,双方都可能会跌下去惨死。到底谁让?似乎任何人都无法公平地做出决定。但是红羊刚中了彩票大奖,即将结婚生子,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而黑羊则是疾病缠身,活不过一周,那么此时谁应该让?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更幸福的红羊让路。因为如果它同时和黑羊坠入深渊,那么它的损失更大。——这就是著名的“幸福让”理论:谁幸福谁让路。因为在起争执的时候,双方付出的代价不一样。
那么,在当前的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谁更“幸福”而更应该“让”呢?(未名日记5月30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