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林顿的一段回忆想到的——
凤凰网转引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日前回忆说,早在2011年,他在与时任俄罗斯总理、现任俄总统普京在瑞士达沃斯会面时,“普京对我说,他不认可我和俄罗斯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签署的那份文件。他说:‘我不认可这份文件,我不支持,我与它无关。’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这(指俄罗斯攻击乌克兰)只是时间的问题。”
笔者也记得,2011年那段时间,由于受当时本国的法律限制,之前已担任了两届总统的普京曾与时任总理的梅德韦杰夫玩了一出“二人转”,将总统大位“让”给给了梅氏,自己“屈就”总理之职,但众所皆知,实际掌握俄罗斯最高领导权的仍是普京。而据报道,克林顿现在所说的“这份文件”,是指《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该文件在1994年12月5日由美国、俄罗斯和英国分别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会议上所签署。备忘录的重点是支持苏联解体后原来部署核武器的几个加盟共和国独立后实现无核化,表示“尊重并避免使用武力等方式威胁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现有领土的独立和主权”。备忘录和相关协议签署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相继放弃核武器,成为无核国家。
克林顿的这段回忆没有得到克林姆林宫的回应,但去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特别军事行动”确实违背了它作为《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签署国做出的承诺。不过据克林顿的回忆,普京当时表示这份备忘录是由前总统叶利钦签署的,作为现任领导的他“不认可”,这样的事情在各国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当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宣布退出他的前任奥巴马代表美国政府参与签署的“伊核协议”,至今美国仍没有重新加入该协议,是为典型的“后任不认前任的账”。所不同的是,特朗普退出“伊核协议”是正式宣布的,而普京说他不承认《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只是跟克林顿私下里的表述。
不过据《金融时报》的报道称,2014年3月,普京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年原基辅政权被夺权后(指亚努科维奇下台),乌克兰领土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俄罗斯与这个国家没有签署任何有约束力的文件。此时正值俄罗斯通过“公投”将原属乌克兰的克里米亚纳入本国版图,普京显然是想借此为自己的这一决策赋予合法性:既然俄罗斯与政权更迭后的乌克兰这个“新的国家”“没有签署任何有约束力的文件”,那么,将克里米亚“公投入俄”也就不算是侵犯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克林顿回忆称“从那时起,我就知道这(指俄罗斯攻击乌克兰)只是时间的问题”,看起来是一种符合逻辑的推论。不过这记“马后炮”的延后时间实在也太长了,请问:既然你“早就知道”,为何当时却“无动于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预感”今天终于成为事实?你的这番话让乌克兰人听了情何以堪?
但笔者之所以写这篇短文并不是想借此“追究”这位美国前总统的“事后诸葛亮”,而是想借他的回忆指出:如果他的话属实,可见普京对乌克兰等国退出苏联而宣告独立早就心怀不满。根据网上的资料记载,2000年2月9日,普京在共青团真理报社现场回答读者的热线电话,当有人提出“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的问题时,普京回应了两句话,前一句是“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后一句是“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现在回过头细品普京的这段名言,笔者觉得:前一句话确是他的“肺腑之言”,后一句话则不大好说,从他之后对格鲁吉亚、乌克兰所采取的一些涉及领土的行动来看,普京想“重现大国荣光”的情结还是很重的,为此甚至不惜动用武力。
不仅如此,笔者还联想到不久前关于乌克兰“定位”的一场外交风波,其中的焦点就是苏联解体后包括乌克兰在内的那些前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是否为国际公约所承认。当然在普京的心里,乌克兰与其它那几个国家还是有所区别的,因为乌克兰与俄罗斯同为斯拉夫人,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普京在“特别军事行动”的前后几次讲话中重提了“大俄罗斯”的概念,而其手下梅德韦杰夫则说得更加直截了当,称乌克兰本来就不是一个“主权国家”。
有人说“帝国”时代早已过去,从当前这场俄乌冲突来看,此话恐怕言之过早。文末是一段最新的“插曲”:据财新网报道,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将成中国内贸货物的跨境中转口岸 今后吾国内贸货物从原先的吉林陆运至出海口的里程将大大缩短。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参崴,位于亚欧大陆东北部,清朝时为中国领土,1860年11月《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后者将其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的意思是“统治东方”。(未名日记5月23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