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朗普,他提了个好问题——
标签为“全球史专业学者”的黄非先生近日在凤凰网的“风声”栏目发表一篇文章,题为《看不懂的美国:为什么特朗普被判性侵,许多美国人却认为他是受害者?》。
这的确是个好问题,道出了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心里的一个大疑问。关于特朗普这位美国前总统,且不说他无遮无拦的“大嘴巴”,也不说他近乎变态的极度自恋,甚至也不论他在上次大选失败之后居然煽动一些狂热的支持者冲击国会山(这是妥妥的“颠政罪”),就看不久前纽约曼哈顿地区联邦法院的大陪审团一致裁定他多年前性侵和名誉损害一位女作家的罪名成立,判令他向原告赔偿500万美元,背负这样的惊天丑闻者(其实这不过是他诸多丑闻中的一件而已),在任何国家恐怕都无法想象会让他担任最高领导人。然而特朗普当了一届总统后仍不死心,不仅已正式宣布将参加下届大选,而且据民调他在共和党选民中的呼声最高,甚至在上述性侵案作出判决后(他本人自然是坚称无罪,说自己根本就不认识这位女作家),其党内支持率不降反升,遥遥领先于共和党的其它竞选者。盖因许多共和党选民、活动家乃至国会议员认为这是对他赤裸裸的政治迫害与捏造,全然不在乎这是堂堂大陪审团的判决。以目前的情势看,如果下届美国大选现在就开始而共和党又能获胜,他将再次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
黄先生因此忿忿然发问:“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拥护一位形象败坏的前总统?为何美国社会不仅容忍这样的政客,甚至还有越来越多人拥护?”黄先生指“将这一切都归结于共和党选民和政客的‘虚伪’或‘愚蠢’,是一种很有诱惑力的回答;但是,这种简单化的印象式判断,忽略了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政治机理与心理效应,无助于对抗政治谎言与社会极化”,并在文中详细分析了“特朗普是如何做到的”,
指有调查发现,相对于更偏好文字阅读(传统媒体)的自由派选民,保守派选民更乐于成为“多媒体”(电视台、图片风格的网站)的受众,后者对主流媒体有着强烈的不信任。在这样的背景下,丑闻缠身的特朗普被主流媒体围追堵截,“反而成了他的军功章和受难簿,是他和同样被这些‘精英’欺负的‘普通美国人’站在一起的证据”。
黄先生的这一分析当然不无道理,不过在笔者看来,他所说的媒体偏好还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相比之下,黄文中的下面这番话也许更道出了事情的本质:“比起政策上的具体细节,保守派的选民更看重‘我们’(好人)相对于‘你们’(坏人)的斗争。‘我们的人’和‘我’类似,与‘我’心意相通,关心‘我’的利益和感情;除此之外,一切都没那么重要。特朗普有着敏锐的政治直觉,牢牢抓住了保守派选民的情感杠杆。”
诚哉斯言!但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民粹主义”吗?笔者不由得想起多年前自己曾熟知的一句话,大意是凡“你”所拥护的,“我”必定反对;凡“你”所反对的,“我”必定拥护。现在回想起来,此言简直是对“民粹主义”最生动、最简洁的描述;用现在的话来说,则是“屁股指挥脑袋,立场决定一切”。
笔者承认并反省:年轻的时候,无知的自己也曾被这种“民粹主义理论”所裹挟,只是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方才转而信奉“道理至上”,乃至如今觉得如果不讲道理不知该如何生活。但这毕竟只是个人的某种顿悟。纵观这个世界,“民粹主义”还是有深厚的基础。美国虽自诩为“灯塔之国”,但“民主”与“民粹”其实只有一字之差,稍不留神“民主”就会滑向“民粹”。在当今美国,党争之烈、族群分裂,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朗普的“横空出世”和可能的“东山再起”无疑就是美国“民粹主义”的典型产物。如此发展下去,真不知伊于胡底。正如笔者之前曾说过的,此公或许是美国的一个“劫数”。
至于美国的“民粹主义”何以如此变本加厉,这是另一个需要专家们深入研究分析的问题。笔者的粗浅感觉是:这首先肯定与美国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厉害密切相关,同时还可能与它特殊的“体制张力”有关:在某些条件下,这种“张力”会朝相反的方向极端化,好比一个气球越吹越大,到最后撑不住可能会遽然破裂——美国会不会这样,那就是笔者不敢妄断的了。(未名日记5月19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