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转为“主动防御”了吗?——
关心国际时事的人都看到,过去的半年多,俄乌战事陷入了明显的停滞状态,双方的激战集中在巴赫穆特这个只有7万人口的小城市。乌克兰方面称一直在准备反攻,但春去夏来,迄今仍未见启动,乌方对此的解释是在等待美西方军援的全部到位。而俄罗斯方面也颇有些蹊跷,除了对巴赫穆特久攻不下,其它似乎也处于“按兵不动”的状态,这又是为何?
近日见据参考消息网转引俄媒报道,俄罗斯陆军前总司令弗拉基米尔·奇尔金给出解释:俄军目前是在“主动防御”。为此奇尔金还还回忆了二战时期苏德在库尔斯克地区的交战,当时的苏军也采取了“主动防御”的策略,他说因为苏联领导层意识到,我方没有足够的力量发动进攻,我们的敌人过于强大。这种战略使得希特勒军队代号为“堡垒”的行动以失败告终,苏军随后才发动反攻。奇尔金称现在俄乌战争的局面与当年大致相同,俄方也是处于“主动防御”的态势,不仅在战事初期损失了很多装备,在2022年秋季甚至让出了战略主动权,放弃了哈尔科夫州和赫尔松州的部分地区。
奇尔金回顾说:在“特别军事行动”的第一阶段,我们在不同的方向全面出击,没有统一的战线,前线漏洞百出,本来已经解放了卢甘斯克州全境,后来又丢掉了一部分。但现在前线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我们现在基本上没有进攻,战线收缩了一半以上,并且增派了部队,在战线的各个区域都组织了多梯次的防御。
笔者觉得,奇尔金将军关于二战时期库尔斯克地区交战的回忆虽然符合史实,但他竟然拿当年的苏德战争与现在的俄乌战争作比较,以此来证明俄军如今采取“主动防御”策略的必要性,还是让人感到有些“不着调”。明摆着,且不论战争的正义性,现如今无论从国力、军力和武器装备来看,俄罗斯远比乌克兰来得强大,尽管乌方得到了美西方的很多军援,但是仍处于明显的弱势,与当年的苏德之战不可相提并论。然而从相关资讯看,俄军自从收缩后,除了象征性地进攻,的确处于防御状态,据说在俄控地区包括克里米亚正在大修战壕,以防乌军的反攻。
在笔者看来,俄军如此“低姿态”,原因可能在于尽管俄罗斯的实力强于乌克兰,但由于其国土面积广袤,北约国家又在周边“虎视眈眈”,这使得它在应对乌克兰时不得不“投鼠忌器”,很难集中兵力将对方“拿下”。然而俄方此前已宣布将乌克兰的部分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如果放弃就意味着自己“特别军事行动”的彻底失败,这将导致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俄方现在的目标可能从之前的“打趴”乌克兰转为要全力守住这些“新领土”。这大概就是奇尔金所说的“主动防御”。
奇尔金还认为乌军现在也谈不上“战略进攻”,原因是“因为乌方没有那么多兵力”。笔者认为这是句实话。自开战以来乌克兰得到美西方源源不断的军援,在武器装备方面与俄方已有得一拼,但它有一个劣势是无法扭转的,这就是其“人力资源”只及俄罗斯的几分之一,很难经得起过度的消耗。不过奇尔金承认目前俄方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发起进攻,称我们还在积聚力量,不仅需要集结兵力,还需要增加武器装备、弹药和燃料的补给。但他又称“胜利不能靠防御来取得。所以(俄方的)进攻一定会到来”,对此笔者颇有些怀疑,理由如上。
恰在此时,发生了两架无人机袭击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未遂)事件,俄乌局势的紧张度陡然上升。俄方指责这是乌方在美国指使下的恐怖主义行为,而后者否认与己相关,遂使此事成了又一起“罗生门”。俄方表示将对此进行报复,笔者认为这倒是检验奇尔金所称的“主动防御”的一个观测点。诚如有评论所说,此次无人机袭击“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俄罗斯将对乌克兰还以大量的导弹轰炸,这似是可以预料的,过去的半年多它一直在这么做。但是除此之外,俄方是否还会在盛怒之下增加兵力对乌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甚至如梅德韦杰夫所说的要在“物理上消灭基辅政权”?如果不是的话,倒可以证实奇尔金所言不虚。
至于这样下去,若陷入拉锯战,乌克兰的损失将越来越大自不必说,俄罗斯又能否经得起长期的消耗?毕竟战争不仅会死人,而且很烧钱。俄罗斯本就被世人视为“二流国家”,若陷入一场持久战,其国力势必会受到进一步的削弱。对此,笔者愿意引用吾国有官方背景的公号“牛弹琴”在评述俄乌冲突时说过的一句精辟之言来结束这篇小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发动和赢得错误战争的行为,往往会击败自己。”(未名日记5月15日)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