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日本真的“失落”了N年吗?》——
【笔者按:作为一个中国人,笔者对日本的感觉比较复杂。一方面,虽然自己“生于红旗下”,没有亲身经历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侵华战争,但跟许多国人一样,对这段历史无法释怀。理性上可以归咎于当时该国盛行军国主义的扩张政策,感性上却总是无法理解看上去似乎文质彬彬、礼貌有加的大和民族为何在战争中会表现得如此凶残,对吾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只能认为在特定的体制和历史条件下,人性之“恶”会着了魔般地显露无遗。再加日本的民族性中似乎缺乏认错、道歉的基因,不像德国人那样敢于彻底否定自己的纳粹前辈,战后的日本对当年本国侵华史的检讨始终显得期期艾艾、别别扭扭,致使至今难以取得吾国的原谅。看来两国之间的“恩怨”也许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消弭。
这且不去说它。客观地看,日本在经济方面的“卧薪尝胆、奋发图强”还是令人钦佩的。凭着这股子劲头,二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不仅从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崛起,在不长的时期内就成为一个发达国家,GDP曾经一度还直追美国,颇有取而代之成为“世界第一”的样子。但由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失误,后来日本遭遇了“失去XX年”的重挫,沦为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负面案例。
不过以本文作者的分析,日本其实并没有就此衰败。虽然既没有超越美国,反而被发展起来的吾国赶下了GDP“世界第二”的位置而沦为“老三”,但实际上过去的二十多年日本经济并未“一落千丈”,只不过增长速度比其全盛时期已大为放缓。由于之前打下的“底子”较厚,保持低增长仍能令其坐稳“老三”的位置,国民收入、生活品质和社保福利水平仍居世界前列。
这其中,日本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布局对日本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就是说,日本不仅拥有较多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若以GNP(国民生产总值)计,其规模更大,而后者往往容易被外人忽视。这使得日本作为一个面积不大、人口密度很高而又缺乏资源且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仍能跻身于发达经济体之列屹立不倒。换言之,日本经济之所以在“失去XX年”之后仍能“稳住大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经济的“外循环”。尤其是这一时期正值新一波全球化浪潮,为它的对外投资经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再换句话说,日本其实仍在“扩张”,只不过现在的“扩张”不再像它以前或者现时有些大国那样凭借武力开疆拓土,而是以合法合规的海外投资拓展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的日本借俄乌冲突之机大幅提高自己的军事预算,甚至将原本“专事防御”的策略修改为“攻防并重”,由此引起邻国特别是吾国的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应吸取历史的教训,不再重蹈旧时军国主义的覆辙。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笔者转发下面这篇文章,还是基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
多数人都听过日本“失落的XX年”这个说法,这起源于1989年日本经济达到巅峰后,随之而来的泡沫破裂,让经济成长陷入长期停滞,接连引发诸如股市房市崩盘、企业破产、大量中产阶级落入困境等。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以“人均GDP、教育、医疗”三者来衡量一国的发展程度,日本在“失落”之前一度稳居世界第一,但到了2007年却掉到第17,而在最新(2022年)公布的报告,日本的HDI则是排第19。
从数据来看,经济发生衰退,日币贬值,自然影响到以美元计价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表现,因此日本各项与GDP挂钩的指标纷纷下调,也情有可原。不过,同样属于HDI关注的医疗和教育,日本所展现的实力仍称霸亚洲(甚至全球):除了欧美之外最多诺贝尔奖得主国家、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拥有傲人的世界排名、平均每年从GDP支出超过3.8%用于研发(相比美国为3.45%,欧盟平均为2.32%,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为2.96%)。说到医疗,无论从品质、社会保障还是便利性来看,日本无疑都是世界极高的水准。根据世卫组织(WHO)2018年的研究,日本是全球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男性为81岁,女性为87岁),医疗资源的优化分布、医药分离等制度(医院只负责看病,病患自己拿处方签去药局领药),加上早在1958年就实施的国民健康法与保险机制等,都让日本完全有资格立于“最先进国家”之列。
既然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基本保障无虞,“失落”之说又从何而来?或许是从比较而来,在全盛时期的日本,“一个东京足以买下全美国”说明热钱到处都是,疯狂涌进股市与房市,不合理地推高了资产估值。日经指数也在1989年创下收盘的最高纪录3万8915点。
但盛极必衰,更别提1985年由美国主导签下的“广场协议”,一般认为那是戳破日本经济泡沫的导火线。由于那时日本已是制造业强国,高品质的家电、汽车、半导体等大量出口,欧美巨头为了阻止大量的贸易逆差,进而“胁迫”日元必须升值。日本政府一方面须顺从美国老大哥的要求,一方面又以量化宽松(QE)与低利率来应对,导致大量便宜的资金促使资产泡沫不断膨胀。
在最好的时期,全球前20大企业有13家是日本公司,现在已寥寥无几,当年神话不复存在。即便如此,日本企业在竞争力方面,乃至日本总体给世人的观感,仍很难与其他典型的“失落”国家相提并论。像阿根廷与巴西,便纷纷落入“资源陷阱”的困境;还有菲律宾,上世纪70年代一度号称亚洲第二富,如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根本不值一提。
反观日本,一年又一年被叫作“失落XX年”,却不见如拉美国家和菲律宾般一蹶不振,动不动就要靠外援勉强渡日——诚然,日本倒是常常对内举债,截至2022年底,日本债务对GDP的比率已高达266%,但债权人多是日本自己人,且各大信评机构也还是将日本评为A级以上;日币依旧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视为主要货币,并维持在特别提款权(SDR)的权重。
为什么同样“失落”,日本的表现就远比其他国家好?乃至仍是排在美国与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当然也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包含区域政治版图的消长,以及各国的政府与体制结构问题。日本即便“相比于全盛时期”衰退了不少,但在疫情前,依旧是名列前茅的资本输出大国,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约1万3300亿新元)的海外直接投资(FDI)。这样的实力直接养活数百万名雇员,间接支持了2到3倍在世界各地的工作者,经济影响力一点都不低。
再说日本与美国紧密的联盟关系,以及近年积极在半导体制程、再生能源、科技与创新方面投注的政策和预算(被叫作失落了几十年,国库依然这么充裕,也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都显示日本其实整体软实力与硬实力都不弱。虽然在财政与货币政策上,有诸多值得批评的地方,但论长远发展,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总裁普莱斯特威兹出版的《日本重返世界第一:日本如何重塑自身,及其对美国与世界的重要性》一书中,就列举了诸多日本“长盛不衰”的因素,包括从民族特性、文化观念、企业组织的纪律、工作的效率等等,甚至大胆预言2050年日本有机会重返世界第一的宝座。
或许世界第一稍嫌夸张了,距离2050年还有好一阵子,世局瞬息万变,会怎么发展谁也说不准。撇开宏观经济的角度,单从庶民经济来看,无论是本国人、旅居日本的外籍人士,抑或短期旅游的观光客,对日本的印象除了最近“日币很便宜”之外,多半还是觉得日本是一个生活便利且食衣住行育乐皆具很高品质的地方,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乃至地缘政治,对世界的影响力皆不可小觑。这样一个国家,即使一直被冠以“失落”之名,但依旧失落得很“辉煌”吧。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所述“投资日本的理由”中,日本市场对外资来说仍极具吸引力,像稳定的法治环境、高效的公共服务与基础建设,以及城市的安全与生活便利性。综观几个关键数字,日本在2022年底前统计的失业率为2.5%(人均GDP超过3万9000美元),对比同受疫情所苦的各个发达国家,同一时期美国失业率超过3.5%、欧盟超过6%、韩国为2.9%,日本的表现不算太差。
(本文作者: 黃一展,联合国资讯科技顾问。原载《联合早报》,资料来源:钝角网。未名日记2月27日转发)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