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无症状感染者是否需要进“方舱医院”?——

现如今全国人民无人不知什么是“方舱医院”。据介绍这一名称最早来自于军队系统,系指野战部队临时搭建、便于移动的机动性医院。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在吾国暴发,为及时救治病患者,当时在医卫专家的建议下,搭建、改建了很多的方舱医院,为这一阶段吾国抗疫的成功作出很大的贡献,记得最先提出这一建议的专家还受到了官方的表彰。后来随着疫情的减轻,大部分方舱医院逐渐退出,有的干脆被拆除。

未想天有不测之风云,随着今年这一波较为严重的疫情“卷土重来”,方舱医院也再度临危受命“重出江湖”。据国新办发布会之前披露,全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方舱医院近400家,床位总数约56万余张。不过这是半年多前的数据,估计到今天也许已经翻倍。

笔者注意到有所不同的是:前年的第一波疫情暴发时,方舱医院主要用于收治轻症患者;今次的方舱医院除此以外,更多地是用于对无症状感染者的集中隔离观察,盖因这波疫情的九成阳性病例表现为无症状,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的规定,此类感染者参照轻型病例进行管理,在方舱医院进行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经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后可予解除。

但据财新网报道,在本轮大规模疫情中,方舱的环境管理和必要性受到质疑。一方面,有不少居民反映方舱卫生条件、居住环境差,且没有相对应的治疗措施;另一方面,方舱建设投入巨大。笔者看到公开资料显示,各地为此投资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这对当地财政是不小的压力。有研究测算:方舱医院一个床位的综合建设费达到6.5万元,全国将为此花费数百亿元。而且随着疫情的几起几伏,方舱医院的使用率难免也忽高忽低。疫情骤起并较为严重时可能不够用,疫情趋轻时又会闲置,且占用大量土地。目前有关部门要求各地建立永久性的方舱医院,但新冠疫情总会过去,下一波会是什么病毒来袭,规模有多大,这些都是未知数,建立永久性的方舱医院,平时的闲置和浪费恐是难免的。再说如果是永久性的,也就失去了“方舱”的机动性。

据报道,当与病毒共存成为普遍选择,越来越多的国家关闭或弃用了方舱医院。方舱关停后,为减轻医疗系统负担,普遍的做法是让新冠感染者进行居家隔离,普通民众检测呈阳性,将不再强制要求集中隔离,但建议居家五天,减少与他人接触。而如新加坡则更进一步对轻症患者也推行居家康复模式。

吾国有自己的国情,当然无需去抄别国的作业。但是,鉴于这波疫情的特殊性,即奥米克戎病毒传播速度快而毒性较轻,大部分阳性患者表现为无症状,其中大部分又会不治而愈,故此笔者斗胆建议,是否可以让方舱医院仅用于收治确诊病例中的轻症患者,而对无症状感染者则在采取有效监控手段的前提下让他们居家隔离观察,在规定的时间内“足不出户”,同时为其提供核酸检测服务以及生活必需品的供给,一旦核检两次转阴即可恢复自由。倘能如此,各地就无需建造那么多的方舱医院,不仅可以节省宝贵的财政核医疗资源,还为广大无症状感染者提供了便利。

这其实是一个并不算“大胆”的建议。为慎重起见,笔者进行了一番“反向思考”:这样做的好处如上所述,那么坏处有哪些呢?首先,疫情会不会因此而有所扩散?笔者承认有这种可能性,但毕竟实践已证明奥米克戎的重症率和病死率很低,所以这是一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为此笔者建议不妨选择几个地区先进行试点,然后视试点情况再决定是否推行。

另一个顾虑之处是有居家隔离者的小区居民对此会作何反应。据报道在本次北京疫情中,有多个社区居民自发倡导阳性邻居居家隔离,笔者在网上也看到相关的视频,有的居民甚至劝阻阳性邻居带着孩子在寒冬中去方舱医院,甚至纷纷在疑似“担保书”上签名,场面令人动容。不过笔者不敢推断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居民都会这么想、这么做。为稳妥起见,笔者建议还是在拟试点小区先做一番“民意调查”。

“20条”优化措施出台,这对吾国国民来说当然是件大好事。但这肯定不是“终点”,随着时势的变化,我们的防疫措施理应视情况进一步优化。以上只是笔者一个也许并不成熟的建议。(未名日记11月30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