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防疫“层层加码”阻碍经济复苏——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日前在财新网撰文说,随着自4月中旬以来严格的防疫政策开始放松,5月的中国经济增长温和反弹,但在6月初改善步伐有所放缓,不过预计在6月中旬有望再反弹。虽然未来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但供应链和物流将持续改善,6月和第三季度工业生产将进一步复苏。

之前笔者曾撰文希望这波疫情过后吾国经济会像前年下半年和去年一季度那样出现“报复性反弹”,将过去几个月的损失补回来。但从今年5月份的数据和6月上旬的表现来看,虽然经济有所恢复,其力度还远称不上“报复性”,如汪涛女士所言,只能算是“温和反弹”?

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波疫情虽然已经明显趋降,但其“尾巴”却拖得较长,至今每日仍产生百例左右的阳性感染者,特别是上海、北京这两个全国的经济中心,疫情处于“死而不僵”的状态,每天总有几十例新增阳性,用一句俗语来比喻是“沥沥拉拉”,防控措施被迫有一搭没一搭地“吊”着,难以做到放心大胆地全面复工复产。如果这种状况延续下去,经济就很难出现“报复性反弹”。

如此便怎生是好?毕竟疫情这个东西还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未来的表现将会怎样。笔者注意到汪涛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观点,她说:后续的政策支持有望加码,但不足以完全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盖因防疫政策的约束可能限制宏观宽松政策的有效性。她指目前防疫政策仍较为严格,且缺乏明确清晰的退出方案,这可能会影响企业和消费者信心,限制积压消费需求的释放。

防控政策是否需要有“明确清晰的退出方案”,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目前来看各地的防疫基本上都是“宁紧勿松”,地方主政者们似乎都把严格防控置于优先位置,在此前提下才会顾及复工复产。然而疫情有重有轻,防控措施也应区分缓急,一地每日有几例阳性跟有有几千、几百例阳性的处理方式也应有所区别。防控政策如何“有序退出”,当前来看路径确实不够“明确清晰”,缺少各地都能统一遵循的“指南”。笔者认为,与世界其它国家的疫情比较起来,吾国当前的疫情可谓相当轻微,我们当然不能像他们这样“躺平”,但是在每日新增仅百例左右阳性的情况下,应该更加重视经济的恢复。

汪涛在文中预计,二季度吾国GDP环比折年可能下跌8%,同比增长1.4%,笔者见之小吃一惊。她预计今年6月和三季度经济增长有望大幅反弹,但反弹幅度将明显弱于2020年,并预计2022年中国全年GDP增长为3%。果如此只比2020年的2.3%多了0.7个百分点,比今年设定的5.5%的增长预期少了2.5个百分点。就连一向认为无需过度注重经济增速的笔者,也觉得这样的增长率似乎低了些。

当然这只是她的个人预测,虽然她在文中给出了比较详细的数据分析,最后还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笔者不是专家,自然更加无法作出判断,只是凭直感觉得,现在也许是重新考量调整防疫与经济这架“天平”上左右两端的砝码并加以优化的时候了。

说到这里,又见两则相关新闻。据财新网报道,财政部原部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日前在凤凰网财经(夏季)云峰会上表示,本轮疫情防控中出现“类公地悲剧”现象,不当封堵造成的交通阻断、产业链不能接续、人员不能复工等影响是全局性的、很难追责,这对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中央部门对此已出台疫情防控九不准等相关政策,并开始严格督查。下一步需要总结防疫经验教训,优化应对政策,更有力地推出改革开放举措,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下行的三重压力。

另一则新闻来自澎湃新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魁接受专访时认为,当前市场主体出现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离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还有较大距离,有些距离是防疫政策不科学的“层层加码”造成的,这会影响稳增长政策的落地生效。

笔者若有所悟:看来“层层加码”的做法不仅有违上级意图、侵犯民众的正当权益,而且还阻碍了经济的复苏,正如楼继伟先生所指出的,其负面影响“重大”,必须对其加以坚决纠正。(未名日记6月18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2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