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芬兰模式”是怎样“炼”成的——

俄乌战争爆发之前和之后,国外一些专家曾对乌克兰提出实行“芬兰模式”的建议,即效仿二战后芬兰在苏联与西方之间采取中立立场,既致力于建立与苏联之间的互信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推进与西方的合作,从而为本国争取到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与发展的机遇,成为当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笔者也曾在博文中表示支持上述建议。惜乎没过几天,战火就已点燃。

近日在财新网上读“ 返朴”博客转载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的新著《剧变》中的一个章节,进一步了解到当年“芬兰模式”的来龙去脉。简言之,芬兰本来是沙俄的一个自治大公国,俄国“十月革命”后才宣布独立。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芬兰与苏联曾经有一度相互为敌。1939年11月30日,苏联对芬兰发动进攻,芬兰顽强抵抗,但因“胳膊拧不过大腿”而死伤惨重。吸取了这一惨痛的“教训”,芬兰在战争结束后努力与苏联建立互信,按时履行了停战协议并签署和平条约;而在与西方的关系方面,芬兰也尽量避免让苏联觉得芬兰与西方的经济融合度过高。尽管芬兰的这一选择承受了巨大压力,不乏有人讽刺芬兰的妥协,将其视为可悲、屈辱和主权让步,但芬兰的“中立化”换来了国家长期的和平发展。

笔者浏览了《剧变》中的这一章节,于中小结了“芬兰模式”之所以诞生的两个客观原因:其一,芬兰是个小国,与庞大的苏联无论在哪些方面相比都无法抗衡;其二,这个小国恰恰又紧挨着苏联,成为后者所谓战略安全的“心腹之患”。这与现在乌克兰的情况颇为相似。

虽然芬兰被视为西方国家,与当时的苏联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截然不同,但由于强弱对比实在过于悬殊,所谓“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最终采取了“睦邻”政策,而且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也许作为单体的个人,你可以坚决奉行“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则;但作为一个国家,当政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全体国民的安全与福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应学会“与狼(熊?)共舞”,对此是不应该站在“道德高地”予以苛求的。都说人权首先是生存权、发展权,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又想起另一句出处不明的话,大意是当你无法改变对方时,你只能寻求改变自己。否则若是“硬碰硬”,最终吃亏的是黎民百姓。

然而,历史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又并非简单地重复。据澎湃新闻报道:一直没有加入北约的芬兰,其总统绍利·尼尼斯托近日表示,芬兰首次认真考虑加入北约,理由是认为乌克兰事件改变了世界形势。据报道,一份2月28日发布的民意调查显示,53%的芬兰人支持加入北约;如果邻国瑞典也加入,这个数字则上升到66%。

在坚持了七十多年的“中立化”后,芬兰为何现在想改变主意?最直接的解释或是:它被当前这场残酷的战争“吓着了”,转念觉得还是应该“抱团取暖”为好。

芬兰会不会真的这样做?是的话这是不是个良策?俄方又将会作何反应?整个欧洲格局又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未名日记3月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8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