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何“重修政府与市场经济学”?——

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日前在新浪财经2021年会暨第14届金麒麟论坛发表演讲,笔者注意到他在演讲中提出了两个看起来比较新颖的概念。其中之一是“重修政府与市场经济学”,以释放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增长潜力。

什么是“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李教授解释称,就是把政府的行为放到经济分析中去,真正地把政府的行为调整到位;如果政府自身的行为、自身的激励不到位,就会乱作为。为此除对各级政府以政治上的激励,同时也要给它留足够的财政收入,这样它们才有动力去谋发展。他表示,过去十几年来,地方政府主要在经济问题上忙活一件事——搞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地方的机场、高铁、城市道路、城市花园,建设得非常好,但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隐形债和明债放在一块儿,占GDP50%以上。他认为这个激励不对,激励成了还债,因此他提出一定要把现有的地方债转走,让地方政府轻装上阵,给它们以新的激励目标去吸纳外来人口。

看到这里笔者不觉一怔,教授说把地方债转走,转到哪里去呢?难道是转给中央财政吗?可是中央财政自身也有不少负债,如果再把巨量的地方债务也背过来,中央财政又如何吃得消?又或者他是指转给银行也就是让银行豁免地方的欠债?但如此一来银行的不良资产岂非要猛增?

对此李教授似乎语焉不详。不过他指地方政府负债过重,实现了“物理的城市化”,却没有余力来拓展“人的城市化”,这的确是当今的现实。需知每接纳一个城市人口,都需要当地配置相应的社会保障,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等,故此现在地方城市很难全面放开落户政策,只能接纳具有高学历的人才。且不说这是否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很难设想将来会出现这样一副情景:高学历人才都被城市给“吸”走了,而其他人只能留在乡镇。

笔者一直认为,吾国作为一个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按理说地方政府是不应该有举债权的,其财政应由中央统一调配。实际上之前吾国的相关法律也是这样规定的,只是十几年前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吾国推出号称“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从此给地方举债开了口子,后来一发难收,至今堆积起来的地方债已有几十万亿之巨,如果算上各地的隐性债务,数额可能更为惊人。

当然,要看到允许地方举债亦有它的正面效应,这就是李教授所说的大大促进了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吾国各地的基建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跃居世界先进水平,许多外来的观者无不为之艳羡。只是地方政府为此背负的沉重债务该如何偿还,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李教授说要“转走”,此话说来轻松做起来却难上加难。从这个角度看,未来开征房地产税包括开征碳税等税源,以渐渐消化这些债务,或是唯一的可行之策。当然,这又涉及到怎样在“切分蛋糕”与“做大蛋糕”之间保持平衡的问题。

    严格而论,笔者觉得“重修”一词不是用得很准确,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早就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所谓“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应该是指加强法治和社保建设,做好服务工作,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庖”。不过从实际看,这一方向似乎有些偏离,故此教授才提出要“重修”。

至于李教授提出的另一个新概念,下篇微博再议吧。(未名日记12月5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4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