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吾国足球:入不敷出,不进则退?——

凤凰体育载文说,江苏足球俱乐部2月28日官宣:自即日起停止所属各球队的运营。此消息震惊吾国足坛,需知就在去年11月12日,该俱乐部刚刚获得队史首个中超联赛冠军,仅仅108天之后就宣布停运,从而创下“世界男足主流联赛卫冕冠军解散的最短纪录”。

然而对眼下的吾国足球来说,这样的消息“遗憾却不意外”。据报道,过去的2020赛季,吾国足球三级联赛已有多达16支职业足球俱乐部宣布退出;而2021赛季还未开始,不仅中超卫冕冠军江苏俱乐部停运,老牌球队天津离退出仅差一个官宣,曾多次夺冠的大连队也频频传出告退的想法,而重庆、河南、河北等多支球队均是在当地政府出面调停下才勉强求生。业内预测,随着中甲、中乙最后准入时间的到来,或将有更多的俱乐部“退隐江湖”。

吾国足球这是怎么了?从笔者看到的业内人士的分析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各俱乐部的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新华社体育记者曾算过一笔账:2018年日本J1联赛俱乐部平均收入3.1亿元人民币,平均支出3.16亿元;韩国K1联赛俱乐部同年平均收入1.23亿元,平均支出1.09亿元;而吾国中超俱乐部2018年平均收入为6.86亿元,平均支出11.26亿元,平均亏损4.4亿元。

当前吾国各家足球俱乐部的投资主体是企业,长期面临严重的亏损,自然难以承受。那么,吾国足球实行职业化、市场化已有多年,球迷群体也十分庞大,为何几乎所有的俱乐部却一直“入不敷出”呢?原因当然有很多(包括球星薪资过高),但未能按体育规律、市场规律兴办足球,应该是最根本的缺陷。世界上毕竟还是有不少能盈利的联赛和球队。

吾国足球的改革大概是各项体育中力度最大的,六年前中国足协甚至被准许与体育总局脱钩而独立运行,在内部机构设置、工作计划制定、财务和薪酬管理、人事管理、国际专业交流等方面拥有自主权。这在吾国的各体育协会中是“独一份”,可谓“享尽政策优惠”。然而几年下来,不仅国足的水平未能提高,现如今居然连联赛也面临近乎“散架”的危险。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据此可以认为,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吾国的足球改革并不成功。

现如今吾国的“足改”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干脆“推倒重来”,按照足球的规律和特点,实行完全彻底的市场化。所谓“市场化”,可以解释为行政部门不插手、不干预,只是依法进行监管。要么全部收回改成“官办”——实际上前一阵子已经显露出这样的端倪:足协下令各俱乐部球队的冠名必须“中性化”,也就是说不得再冠以出资或控股企业之名。当时笔者就曾在微博中指出,如此一来恐怕更难以吸引企业投资了,因为在俱乐部普遍经营亏损的情况下,以“冠名”博取知名度已成为企业投资唯一的“回报”。只是没想到“反馈”竟然来得这么快,有评论指足协的上述“改名令”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在笔者写下这篇微博时,见有报道说资深球迷、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3月2日在一档连线节目中表示:“很多年前,我就是‘玩命投钱发展中国足球’这一做法的反对者,我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中国已经没有多少留洋球员了,因为国内给他们的工资比国外高多了。在我看来,中国足球绕了很多的弯路,又打算回到起点,按规矩、按规律再跑一次。”

的确,足球这东西并不是“玩命投钱”就能搞上去的,但“玩命投钱”肯定不是吾国足球搞不上去的主要原因。至于白岩松说的“按规矩、按规律再跑一次”是什么意思,他说两会后他会采访足协相关管理者,提出很多大家关心的问题。

那就如他所说,“到时让我们一起听听答案”吧。(未名日记3月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