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脱贫”之后必须要做的另一件事。——

吾国已在今年全面完成了现行国内标准下的“脱贫”任务,可喜可贺。笔者认为,接下来全社会需关注另一件也很重要的事,那就是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之前笔者从媒体报道获知,吾国农村目前有6千多万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进城打工,但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子女只能跟爷爷奶奶一起“留守”在农村;而另有3千多万农村孩子有幸随父母一起进城生活,被称为“流动儿童”。 孰料近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编的《蓝皮书》披露,最近一个时期出现了一种新情况:一些原本已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又回到了农村,加入“留守儿童”的行列,《蓝皮书》称之为“回流儿童”。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出现学业成绩差、留级比例高、难以交到朋友、抑郁情况严重等现象,亟需社会关注和保护。

据《蓝皮书》编撰者分析,之所以出现“回流儿童”,主要是由于“流动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尽人意,超过3000万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未能得到平等的入学和升学权利。”说白了,就是他们在流入地上不了学,只能回老家念书。但由于遽然变化的城乡环境差别,这些年幼的孩子们对回乡后的生活很不适应(《蓝皮书》称为“水土不服”),在学业、社交、心理方面比原本就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出现更多的问题。

《蓝皮书》指出,自2014年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意见,严格疏解人口500万以上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纷纷提高对流动儿童的入学门槛,入学政策和教育政策双收紧之下,导致无法符合入学高门槛的孩子,被大城市“驱逐”。

笔者觉得“驱逐”这样的用词可能过于严厉,但这些农村户籍的孩子在大城市难以获得入学资格,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估算,全国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超过1亿,约占儿童总人口的38%。 都说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然而眼下吾国有将近四成的儿童夹在城乡之间“进退两难”,笔者对他们及其家庭深表同情,同时也为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对国家未来带来的影响而颇感忧虑。

笔者不想说些“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之类的大话,但这又的确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不平等现象。解决之道只有一个:加快推进户籍改革和城乡社保一体化,以确保每一个孩子能够跟随父母一起生活,无论到哪里都有学可上。诚然,此事说来容易做到难,但再难也要排难而行,盖因此所谓“天伦”,在笔者看来,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可能仅次于最基本的生存,必须像“脱贫攻坚”一样奋力实现之。

根据官方新近公布的规划纲要,吾国要在2035年建成现代化强国。那么,解决上述问题的时间表,以2035年为限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到那时,希望既不会再有“留守儿童”,也不会再有“回流儿童”。(未名日记12月27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