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二律背反:CPI转负,房价仍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吾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负增长,同比为-0.5%,系2009年11月以来十一年间的首次。

众所周知,为了阻击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吾国今年实施了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也新增了2万多亿的巨额债务用于“六保”。虽然吾国的宽松政策在全球范围来看还是比较节制的,但宽松程度也超过了当年的“4万亿计划”,堪称建国以来之最。何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通胀指数的CPI非但没有“水涨船高”,反而出现了负增长?难道钱发多了通胀就会上升的传统理论真的已经失效?果如此,是否连市场的供需法则也得改写:货币供给增加了,其购买力反而更强?

统计局方面解释称,CPI同比下降,主要是受到猪肉等主要食品价格降幅扩大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老实说,在笔者看来,现行的CPI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肉价指数”或“食品指数”,似乎有没有出现通胀,全看猪肉价格的涨跌。笔者前几天发过一篇博文《房价不断上涨算不算“通胀”?》,文中引吾国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先生日前在一次演讲中提出的应该考虑将房价纳入通胀指数的建议并表示赞成。此处再从另一个角度议论几句:

近期猪肉等食品价格下降,这应该是个事实。但肉价下降是否就等于没有通胀?果如此,又该如何解释房价仍在上涨,迫使有关部门不断地加强调控以遏制其势头?同样是在流动性十分充沛的背景下,CPI转负而房价仍在上涨,两种情况居然并存,是不是让人觉得很奇怪?另外,CPI转负固然有猪肉等供给增加的作用,但是否还有需求相对萎缩的因素?若是的话,是否也意味着人们的收入相对下降了呢?

故此笔者认为,正如周小川先生所说,没有纳入房价的CPI作为“通胀指数”其实已经失真。对于上述现象,也许用得着经济学的另一个理论术语来描述——“流动性陷阱”。

据介绍,“流动性陷阱”是当年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市场利率因总需求的下降而低到一定水平时,货币政策就会失效,再宽松也起不到刺激作用,此时仿佛出现了一个“黑洞”,把市场中的货币无情地吞噬掉了。

笔者觉得,之所以会出现“流动性陷阱”,盖因遭到疫情等方面的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降低乃至很多企业频频出现亏损,此时释放出的流动性再多也不愿意投资,从而无法提振实体经济和从业者们的收入,进而导致CPI的下降乃至负增长;但是过剩的流动性又不可能真正像掉进“黑洞”里一样被吞噬,而是会涌向资产领域比如房市、股市,以求一“博”(赌博的博),这就造成了“CPI转负,房价仍涨”的背反现象。

是不是这样呢?笔者也不敢妄断,权当也是一种“假说”罢。(未名日记12月11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4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