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考政策:现代版的“刻舟求剑”。——

上大学跟上高中,哪个更难?答案出乎笔者的意料:如今上高中的难度远大于上大学。

这里说的高中,是指普通高中,简称“普高”。据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近日在财新网撰文介绍,刚刚结束的高考中,招生人数与报名人数很接近,理论上只要你参加高考,十有八九就能被录取,考不上大学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然而普高在中考招生中的招生比例却还不到60%,有些地方的家长在网上反映说,当地普高的招生占比不足50%,甚至只有40%。也就是说,你家孩子若是个初中毕业生,要想考上普通高中,概率只有一半左右——远远低于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概率。

这是不是让人觉得很奇怪?细看陈志文先生介绍,原来是因为上级管理部门多年以前有一个规定,即中考的招生量中,中等职业学校至少要占一半以上。按此规定,初中毕业生只有一半人能上普高,其他人只能上职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当时吾国的大学还相对稀缺,管理部门想藉此在中学提前实行“分流”,先把初中毕业生“分”出一半去考中职,免得扎堆在普高,因为普高的目标是要奔着考大学去的,这样可以减轻未来高考——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另一方面,吾国其时正在兴起工业化浪潮,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此时要大力兴办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专、技校等。

应该说,这样的政策导向在那时还是有合理性的。如陈先生所说,在上个世纪,这个政策还好落实,因为上大学还是很难的,中专、中技很受欢迎,很多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学生往往上了中专、中技。在20世纪80年代,中考录取分数最高的是中职、中技而不是普高。

然而多年过去,形势已然大变:一是后来吾国大学大扩招,“容量”陡增;二是这些年吾国工业化突飞猛进,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一般的中职学校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很多的中专、中技在高校“大扩招”中升级为高职高专,迈入大学行列,致使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相应缩减。在这种背景下,再让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上普高而只能上中职,显然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然而上述政策却还依然延续多年以前的规定,故此才出现了“考普高比考大学还难”的反常现象。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吾国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职场竞争的愈加激烈,更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高的学历,而不满足于只能上中职,更希望孩子能上普高从而可以去考大学。家长们早就感觉到形势和市场的变化,纷纷要求改变上述招生比例,增加普高的招生。陈先生文中举例说,两年前某省的省委书记曾要求该省的普高紧急扩招,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事实上不少地方的普高招生率近年来悄然上升,如今已占比六成左右。而有些地方也已对政策作出“微调”,如北京允许一些中职挂钩高职或者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高考可以升入大学。上海的情况也类似,表面上普高占比并不高,实则“另辟蹊径”设计了一条由中职上大学的通道。但如果各地普遍这样“变通”,原来的“一半对一半”的政策规定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吾国古代有句成语,叫作“刻舟求剑”;现代也有一句俗语,称“计划没有变化快”,所以计划经济才会失败。笔者虽然年轻时也曾教过书,但离开学校已有许多年,之前曾见有论者认为,吾国的教育部门是至今保留“计划”色彩最多的一个领域,今日读陈先生此文,方知所言不虚也。(未名日记7月22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5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