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吾国阻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以笔者有限的见识,除了公众所熟知的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之外,还对另一位医学专家的印象比较深刻。他的知名度可能不及前面几位,但据介绍是“方舱医院”的首创者(笔者曾在微博中建议为他记一大功),且有限的几次在媒体发话,所言也比较“理中客”。他就是吾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

近日看到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王辰院士接受媒体采访,谈当前的疫情发展态势和他的一些思考。报道的标题就十分醒目:《王辰:别以为已经胜利了,大家只是对新冠缺乏想象力》。笔者读后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比如他谈到,目前吾国的抗疫战,主要打的是社会组织的仗,而非科技仗。虽然目前的疫情防控效果明显,但在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其传播规律也缺乏想象力,所以还不是歇口气的时候,还要对疫情是否会反复保持足够警惕。他坦承,包括方舱医院,也是社会组织管理方面的力量起作用,科技方面我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状态?他认为我们应该少一点说漂亮话的科学家,多一点真正的,更多地看到问题的科学家,多一点目光冷静、头脑清醒、行动稳健迅捷的科学家。

又比如他指出,欧美一些国家会比较理性,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会“断指求存”。我们是比较感性的、重感情的,一定要把每个人都维护住。将来就可能出现一个情况,就是欧美人群受了大的损失之后,人群免疫能力就上来了,它可以敞开国门,它不怕的,他们有免疫力。我们反过来有可能面临不一样的局面。

读到这一段,笔者略感惊诧,因为这与笔者前些天所写的题为《上半场、下半场……加时赛?——以“底线思维”看全球新冠疫情》的博文中的观点庶几相似。当然笔者相信王辰院士也希望欧美国家能像吾国一样尽早遏制住疫情的蔓延,而不至于真的被逼上“群体免疫”这“华山一条路”,这样于他们而言所要付出的生命代价太大,于我们而言将来也会面临“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不利局面。

王辰院士接着说,对于我们这样有14亿人口、人均医疗资源又较低的国家来说,既要重感情,还要保持社会稳定,还要保持国门的开放状态,谁能做这个事儿?只有医学能帮国家。疫苗如果能出来的话,这个事情就好很多,但冠状病毒的疫苗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在新冠病毒的科技研究上我们必须头脑清楚,眼光不能偏狭,要认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态。能不能真正的战胜疫情,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就是科学技术手段,这个是最核心的生产力。

笔者由此联想到一个问题:当前各国医学专家都在抓紧研究新冠肺炎的疫苗,这实际上也是一场科技竞赛。吾国虽然先于其它国家打赢了遏制疫情蔓延这一仗,但最终想要一劳永逸地战胜新冠病毒,还是寄希望于疫苗的研制成功,除非新冠病毒会像当年的SARS一样自动消失,否则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就难以完全恢复正常运转,好比有一把剑老是悬在头上,那也够让人难受的。如果吾国能够最先研制出疫苗,当然就可以既打赢“下半场”也打赢“下半场”,而不必被拖入“加时赛”;但如果在这件事情上被别国抢了先手,尽管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考虑,他们应该不大会在这个问题上实行“技术封锁”,然而相对来说吾国总还是会有些被动。故此,吾国除了要竭尽全力“攻关”之外,还应该做好相应的心理和公关准备,不可因自己打赢了“上半场”而把有些话说得太满。盖因我们还不能确保一定就能率先研制出疫苗。

昨天看到有报道说,美国生物技术公司Inovio Pharmaceuticals宣布其研制的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DNA疫苗INO-4800,已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进入一期临床试验,目前已有志愿者接种了该疫苗。值得注意的是,这款疫苗也同时在中国进行合作研发,参与联合开发的北京艾棣维欣生物制药也已提交了临床试验申报的首批材料,正在等待吾国监管部门审批(财新网)。

笔者心想,若中美能合作研制出新冠疫苗,那就太好了,不仅将有助于全人类战胜疫情,对缓和当前颇为紧张的两国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也必定大有裨益。惟望早日获得成功。(未名日记4月11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9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