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发钱”就是全民凑份子接济穷人。——

财新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协副会长朱征夫,日前通过移动履职平台,提交了《关于中央政府向每个公民发疫情补贴以纾难解困刺激经济发展的提案》,建议中央政府向每个公民身份证注入2000元人民币消费额度,作为疫情补贴,供公民个人消费,有效期为半年。

笔者部分赞同朱委员的这一建议。说“部分赞同”,是因为虽然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低收入阶层,他们的生活因前期的经济“停摆”而陷入困顿,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接济的是这部分人。至于中产以上的富裕阶层,尽管也会遭受损失,但不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和生活,政府没必要给他们“发钱”。

实际上,笔者看到已有多国人士提出类似的建议。如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曼昆认为,“尽快给每个美国人发一张1000美元的支票将是一个好的开始,成本相当于美国GDP的1.7%。若一个月后疫情恶化,可能需要再做一轮。”而有些国家如德国、英国等,包括吾国的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已经在这么做或者准备这么做了。

跟朱征夫委员一样,曼昆也是建议“普降甘霖”。不过美国的国情与吾国不同,美国人很少储蓄,即便是一般的中产阶层,若失去几个月的收入,其基本生活也会成问题,更何况他们还要偿还房贷、车贷。当然,你也可以说谁让他们热衷于提前消费,热衷于住大房子、开豪车。

笔者写作此文时,美国国会经过一番争论最终通过了2万亿美元的一揽子刺激和救助方案,据介绍其中就有给美国人“发钱”的项目。

美国的事咱管不着,但吾国的低收入者不在少数,他们要吃饭果腹,要支付房租水电,要交孩子的学费。政府和社会不能对他们由于经济“停摆”遭遇的困难坐视不管,给他们发点钱以解燃眉之急是理所应当的。这与尽快恢复经济运行并不矛盾,甚至应该列为“优先项目”。

钱从何来当然是个问题。由于前几年经济增速不断下降,吾国财政也有点捉襟见肘。但笔者认为,这个时候政府通过发债增加一些财政赤字来筹措给低收入阶层“发钱”的资金,比举债大搞“新基建”之类更显得理直气壮。为此吾国政府甚至可以考虑像美国政府那样向中央银行透支——当然这在法律程序上要经过人大的批准,因为笔者记得吾国的银行法似有禁止这样做的规定。但特殊时期人大可以颁布临时性的特别法令。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钱发多了票子会“毛”,政府自己又不会创造任何财富,发债增加赤字最终还是会通过货币贬值由全民偿还,相当于征收了一道“通胀税”。不过在笔者看来,即便如此也是值得的,“发钱”的本质就是全民“凑份子”来接济贫困阶层。

笔者认为,这也是“扶贫”的一种方式,甚至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尤为如此。

当然,如何“精准”地把钱发到真正需要接济的人手中,这是个难度不小的技术活。吾国的统计系统在这方面存在缺陷,笔者从来没见过官方对民众不同收入阶层的详尽统计数据(如美国的收入统计可以覆盖每个家庭,其失业统计可以具体到人)。如果想取一个简单的办法,笔者建议不妨先给复工的农民工发钱,因为农民工肯定属于低收入阶层。这样既补贴了他们,又帮助了中小企业,可谓一举两得。

尽管如此,笔者觉得朱委员的建议未必能被采纳。因为我们的财政在有些方面花钱很“大方”,有些方面却未必。比如有发改委人士就表示“发钱”对当前的财政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

希望这只是笔者的妄测,“发钱”的建议最终说不定能付诸实施——若真是这样,笔者愿意为此而检讨。(未名日记3月28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3篇文章 23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