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未名周记(1752)·

 

本文要义:不管是煤改气还是煤改电,有一个原则必须坚守,即百姓的取暖等基本生活必须得到优先的保障。这是一道并不复杂的选择题,为何有些地方却会犯下低级错误呢?为何明知天然气供应有限,像河北等地却在煤改气上如此“层层加码”呢?不得不说,这正是我们这个“垂直管理”的体制特色所具有的另一面:它固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追求高效率的优势,但一旦发生决策时考虑不周、谋划不当的情况,其负面效应同样也会被“逐级放大”。

 

财新网近日报道说:“在引发大规模气荒并导致多个地方供暖出现问题后,河北省官方终于承认2017年该省的煤改气(电)过于激进,工程量超出了预期。

据介绍,2017年初河北省委省政府按国家环保部等部门要求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确定本省要在今年完成农村气代煤、电代煤计划180万户,但至12月实际已达到253.7万户,“超额完成”了70多万户,造成河北今冬天然气需求高涨至去年同期的234%,为此该省已在1128日发布天然气供应橙色预警。另据其它报道,不仅是河北、华北,这波“气荒”还影响到山东、河南、陕西,并进一步传导到湖北、湖南、重庆等省市。由于出现了有些改造工程未按时完工和气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一些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不得不在零度以下的寒冬中苦等暖气的到来。

这样的消息闻之让人揪心。

众所周知,过去一些年吾国特别是京津冀等北方地区的雾霾十分严重。本届中央领导上任以后,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行包括大气治理在内的环境整治,煤改气(电)正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按说,像河北这样能够“超额完成任务”是件大好事,为何却被舆论批评为“过于激进”呢?

道理也很简单:目前吾国的天然气和电力供应相对有限,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大量的煤改气(电)的需求,眼下又正值隆冬时节,处在采暖的高峰阶段,许多百姓人家原有的烧煤取暖的炉具要么被拆除,要么被禁用,而天然气一时又不能足量供应,有些地方的工程甚至还来不及完工,从而造成部分群众无从采暖。据计算,时下河北省的天然气缺口高达26%

这就提出了一个原本不该产生的问题:群众的取暖和雾霾的治理,哪个才是政府决策的“优先项”?

千万不要给出什么“既要……又要……”这样貌似“辩证”、实则在回避问题的解释,任何具备生活常识的普通人,不用“拍脑袋”都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当然是群众的取暖更重要。说得“简单粗暴”些:空气质量不好总还不至于让人难以存活,若冬季无从取暖,那可是要冻死人的啊!

环保自然是件好事,也是必须的。但环保的目的是什么?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只看到环保是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洁净”,却忽略了更重要的因素——人。要知道,环保在本质上是人类的环保,就像最高领导所强调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环保主义,跟“唯GDP至上”的发展主义,其实是“殊途同归”,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

诚然,当下的地球正在“变暖”,很多科学家认为这跟人类活动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密切相关,故而人类必须要“减排”,要追求一种“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减少煤炭的使用正是其中的应有之义。这在宏观层面上说当然是正确的。然而请不要忘记,“减排”也好,“低碳”也罢,说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果忘记了这个最终目的,让人民群众付出“忍饥挨冻”的代价,这样的环保,对人类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同理,治理大气污染,也必须以确保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为前提。比如,我们可以也应该减少一些“三高企业”,这些企业已成为造成大气污染的“大户”;又比如,我们可以也应该减少燃油机动车的使用,因为研究证明汽车尾气已成为雾霾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都是我们该做的,哪怕如此会牺牲掉一些GDP,会减少人们生活的“便利度”,但为了让人类能够呼吸到比较洁净的空气而有利于健康,付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但是,群众的冬季取暖,难道也应该在“牺牲”之列吗?推而极之,人类如果完全停止排放二氧化碳的活动,地球的空气肯定会变得十分洁净,但那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因此,凡事走极端,这是我们必须要防止的一种倾向,对于握有公权力的决策部门来说尤为如此。在过去,由于走极端,我们曾不顾一切地追求GDP增长,为此付出了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惨重代价;但今天,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像河北等地所做的那样,为了实现上级下达的治理大气污染的指标,竟然不顾客观条件、不顾百姓的冷暖而争相“超额完成任务”!

对此,连《人民日报》也看不下去了,发表评论指“北方取暖难,治理绩效应让位于民生急需”。环保部已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部分城市下发特急函,提出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

再往前看,历史上吾国不乏因为走极端而给人民群众造成祸害的事例。比如“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其发展钢铁事业的目的是好的,但极端到不顾科学规律强令群众“砸锅卖铁”的程度,其结果又怎样呢?再如那时的“全民大办公共食堂”,初衷也不能说不好,但极端到不准各家各户自己生火做饭,硬要集中在一起让大家“放开肚皮吃”,结果又是怎样呢?……

更不要说当今世界的ISIS等恐怖主义势力,它们之所以被人类文明社会指称为“极端组织”,成为全球共讨之的人类公敌,就是因为它们经常滥杀无辜,甚至极端到要赶尽杀绝任何与其理念和信仰不同的“异类”!

吾国是一个煤炭大国,但油气资源比较匮乏,同时却拥有十几亿人口——这是吾国在治理大气污染时无法回避的具体国情。有报道说,由于限煤令造成北方地区天然气供应短缺,当局正从全国各地紧急调气;天然气短缺不仅在北方蔓延,南方也可能将出现“气荒”;与此同时电力供应也十分紧张。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调研结果显示,今年北京虽已完成700个村庄的“无煤化”,但由于北京农村主要搞的是“煤改电”,再加上今冬气温持续走低,北京的用电量增幅明显,遂创下了冬季用电负荷的新高。——从各地传来的这些消息看,吾国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正在受到油气资源的“硬约束”。且不说煤改气,需知,吾国的电力企业目前还做不到完全以油气为燃料,大部分电厂发电仍然要烧煤,如果大面积实行煤改电,不也是会增加大气污染吗?

如上所说,不管是煤改气还是煤改电,有一个原则必须坚守,即百姓的取暖等基本生活必须得到优先的保障。这是一道并不复杂的选择题,为何有些地方却会犯下低级错误呢?为何明知天然气供应有限,像河北等地却在煤改气上如此“层层加码”呢?

不得不说,这正是我们这个“垂直管理”的体制特色所具有的另一面:它固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追求高效率的优势,但一旦发生决策时考虑不周、谋划不当的情况,其负面效应同样也会被“逐级放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种体制是完美无瑕的,是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因为如此,实践早已证明福山之流曾经提出的“历史终结论”是多么的自负和可笑(只要人类社会尚存,“历史”就永远也不会“终结”),以至于福山自己后来也不得不有所反思。也正因为如此,邱吉尔当年曾说,民主制度只不过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

没错,仅仅是“最不坏”而已。

20171220日于竹径茶语

 

 

作者简介:未名者,江南布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每周写作一文,发挥余热,防止痴呆。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三发布)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