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未名周记(1729)·

 

 

7月2日晚,新华社发布了一条只有几十个字的短消息,称当晚“19时23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组织实施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据相关资料介绍,长征五号遥二火箭,是迄今为止我国所研制的最大的火箭,业内人给它起了个有趣的绰号叫做“胖五”;而“胖五”这次所搭载的实践十八号卫星,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一颗卫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几个“史上最大”叠加在一起,自然非常具有新闻价值,于是7月2日下午,笔者和很多人一样,都在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此次发射的现场直播。

央视的直播在“胖五”点火约两个小时之前就早早开始了,直播时还特地邀请了两位航天专家讲解有关的知识。从北京演播室当时的气氛看,央视的那位女主播以及两位专家,对此次发射的成功都信心满满。这不奇怪,从中国以往的火箭发射史看,的确是成功者居多,否则央视也不会安排这场直播。

由于“胖五”的发射时间定在当日的19时23分,而19点至19点30分又恰是每天“雷打不动”的新闻联播,因而此次“胖五”的直播没有等到火箭点火就提前结束。笔者只好有点扫兴地用餐去了,晚餐之后也没有继续追踪相关报道,因为觉得发射的成功应该是没什么悬念的。

不料几个小时后,笔者在网上看到了新华社的上述报道,心里自是吃了一惊:发射居然“失利”了?!于是赶紧通过电视的回放功能调看当晚的新闻联播。果然,大约在19点25分左右,央视一带而过地口播了新华社的这则报道。不过,由于该报道实在“言简意骇”,人们无从知道“胖五”在飞行中究竟出了什么“异常”,对于报道中“失利”的措辞也有点费解——按说,“成功”的反义词应该是“失败”,报道说是“失利”,莫非是出现了既没有“成功”、但也有别于“失败”的另一种状况?

此后至今,在笔者有限的所见范围内,包括央视在内的其它官方媒体再也没有发布过关于此次“胖五”发射失利后的任何“下文”,笔者的疑虑自然也无从得解。官媒的这种“冷处理”与7月2日下午“胖五”发射前央视颇为“热闹”的长时间直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由得产生了某种奇特的感觉,仿佛此前直播的是另一件事。

直到近日,偶然在财新网页边角上看到了很容易“闪过”的一篇相关报道(笔者之所以能“捕捉”到,是因为一直在牵挂此事)。财新记者于达维写道,新华社那则报道“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中国航天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事故”,实际情况是“按照一位航天人的话说,就是火箭和卫星一起掉海里了”。报道还引用了这位航天人对此事件的评述:“难酬蹈海亦英雄。”

笔者记得,这是一位伟人年轻时写的一句诗,用在此处倒也十分贴切。确实,航天事业是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和挑战,本身就充满着许多未知因素,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失利(失败?)也是常有的事。笔者印象中最壮烈的航天空难,当属1986年1月28日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后爆炸。彼时的报道说,因其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某个环密封圈失效,导致高速飞行中的“挑战者号”在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机上的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我们的中央电视台罕见地将此不幸的消息在当晚的新闻联播中以头条播出。笔者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目睹荧屏上惨烈的爆炸画面时,整个人完全惊呆了,那一刻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壮烈牺牲”,什么叫做“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央视当时此举,亦被人们视为打破惯例的一次改革尝试,因为央视的新闻联播头条历来专属于国内事件特别是高层领导人的活动。

当然,既然是“惯例”,还是没那么容易被打破的。后来至今的事实证明,央视当日的那次举措,终究只是一次“尝试”。这是“题外话”,并非本文的主旨。

与三十年前“挑战者号”的惨烈失败相比,如今“胖五”的这次遭遇,的确只能算是一次“失利”。何况纵观中国的航天史,成功的案例占据大多数,而长征系列火箭更是以安全可靠著称于世,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坦然面对“胖五”的这次失利,总结经验教训,继续推进中国的航天事业。

技术方面的问题,作为外行的笔者自然无可置喙。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窃以为对于央视来说,这次“直播”还是有值得反思之处的。

首先,众所周知,航天活动包括火箭发射是人类的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科学实验,纵然我国的成功案例占多数,但也不可能保证每次发射都能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央视既然打算直播,就应该做好“万一失利”的准备,无论是当值主播还是受邀参与点评的专家,在确认发射成功之前,其所发表的言论都应该适当地留有余地,不应给受众以过高的预期。

其次,按照新闻工作的要求,在直播之前,央视理应做好相应的预案。成功固然可喜可贺,失败也并非世界末日,即便发生“万一”,也应该让直播及相关报道“有始有终”,事后要给受众以合情合理的交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发射之前演播室内一片欢欣鼓舞,“失利”之后却几乎没有了“下文”。否则,难免会给人留下“输不起”的印象,甚至还会联想到那种“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政治文化”。要知道,此次“胖五”的发射虽然失利,但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仍是不可否认的,而且肯定还要继续推进和发展。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作为官方传媒,不应该将直播搞得如此“虎头蛇尾”。

央视对重大事件进行电视直播,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是一种进步。只是,既然有勇气选择直播,那就要有勇气直面可能出现的“意外”。这是对传媒而言。对航天决策部门和技术部门来说,此次“胖五”发射失利,当然更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要反思是否真正做到了一切遵从科学。据财新的上述报道透露,有一位航天人在受访时坦言,此次最大的问题或许就出在“工期太紧了”,而“太快了不是好事”。他说,对于曾经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卫星上的一些主要设备,也是被催促着赶出来的。实际上,就在此次直播中,主播和专家也介绍说,在去年11月2日长征五号首次发射现场,就曾由于发现异常,致使发射几次推迟,后来还是靠事先准备好的几百个预案幸而排除故障。 笔者在7月2日下午收看直播时闻听此言,当即感觉有喜有忧:喜的是幸好去年那次发射前的技术应对预案做得比较充分,最后终于排除故障而得以成功发射;忧的是这样“临阵磨枪”式的发射毕竟有些仓促,当时为何不更稳妥一些,先暂时停止发射来仔细查找原因呢?这样勉强发射出去,若火箭升空后再出现问题,地面的指挥和技术部门岂不将“鞭长莫及”?

孰料笔者的担心很快得到了验证,几小时之后,就闻听“胖五”的失利消息。财新的报道说:具体的原因还是要等待专家组的分析,但是记者接触到的一些专家普遍认为,是第二级工作出了问题,很可能是第二次点火失败导致火箭失去动力。

或问:对于如此重大的一项科学实验,为何要把事情做得那么“赶”呢?笔者注意到:7月2日“胖五”发射五天之后,即7月7日,今年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在德国的汉堡召开。这两者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那就不是笔者所能知晓的了。

2017年7月12日于祥和顺天

 

作者:未名,江南布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写过小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有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三晚发布)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