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未名周记(1728)·

 

 

官媒报道,在6月21日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总理李克强在谈到创新问题时讲了这样一段话:“几年前微信刚出现的时候,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但我们还是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如果沿用老办法去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了!”

总理的这番话引来坊间一片赞扬之声。的确,正是由于当初政府的宽容,才使得微信这一市场创新产品得以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到今天,它已经拥有多达近10亿的使用者(据统计,至2017年一季度,微信平台已有9.38亿月度活跃用户),其功能也不断地拓展丰富,跟手机一样,成为百姓生活中的常用品,并且作为“中国创新”的一块招牌正在走向世界。如今,诚如《南方周末》的一篇评论员文章所言:你能设想没有微信的生活吗?

但是,若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总理此言所透露出的信息,笔者在为微信感到庆幸之余,却也不由得惊出几滴冷汗来:原来,微信在诞生之初,“相关方面不赞成的声音也很大”,就是说,它曾经面临着被封杀的危险!幸而高层领导“顶住了这种声音,决定先‘看一看’再规范”,这才让其得以幸免,才有了今天的兴旺发达。

故而,如题所示,说微信是“死里逃生”,恐非夸张之词。试想,如果当初调换一下位置,那些“不赞成的声音”并非来自于“相关方面”而是来自于高层,那么,结果会是怎样呢?

从这个角度看,是高层的开明和宽容拯救了市场刚刚研发出来的微信,并成就了它此后的繁荣。李总理以此为例,要求政府部门对待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要有“包容审慎”的态度。上引那篇《南方周末》的评论员文章则因此而感叹说,政府的“有所不为”跟其“有为”同样重要。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管理者,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观念在今天似乎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不过,我们对这则“微信的故事”的思考不应到此为止,而需要进一步地深入——

政府为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呢?

“有所为”不难理解。常识告诉我们,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市场交易必须要有序可循,否则就会乱套,而政府的职责正是“维护秩序”,用亚当·斯密的那个著名的比喻来说,政府是社会和市场的“守夜人”。没有了“守夜人”,鸡鸣狗盗、趁火打劫就会成为常态,市场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易,更遑论创造、创新。正因如此,人们才同意让渡出各自的部分权利,推举某些人组成政府,并赋予他们某些令行禁止的权力。所以,政府理所当然地必须要“有所为”,否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那么,为何说政府还要“有所不为”呢?

简而言之,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解释:第一,人们让渡给政府的那些权利、也就是他们赋予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第二,再高明的政府,也是由“人”组成的,因而其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用马克思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来说,“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有”),面对浩如烟海、变化无穷的社会和市场,政府必会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绝不可能做到“包揽一切”。

正是由于上述两大定律,所以,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只能是“有限政府”,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计划经济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不承认这两个定律,试图以“全能政府”掌控一切,包括掌控所有的经济活动。

回到“微信的故事”。如前所说,当初由于高层领导的开明和宽容,作为市场创新产品的微信才得以“死里逃生”并发展壮大;但这只是微信的一次“侥幸”,因为依据逻辑反推可知,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假若那些“不赞成的声音”来自于权力更大的高层,那么,微信所遭遇的就会是另一种命运了。

这样,我们就引申出一个深层问题:政府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是以什么或者说由谁来划定“为”与“不为”的标准呢?如果仅仅寄托于高层的开明和宽容,无可否认,就难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譬如,对于微信这样的市场创新产品,所幸现在的领导人持“赞成”态度,若换成另一些领导人,却有可能是“不赞成”。

这让人想起当年邓小平讲过的一段著名语录。据记载,在1978年召开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曾深刻地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邓公此处讲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用来观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同样是适用的。也就是说,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为”与“不为”,也完全应该法制化,即应以法律为准绳,用法治来“划线”。类似于微信这样的市场创新产品,政府要不要管、如何管,都应该有法可循、依法行事,套用邓小平的那句话来说,就是不能因领导人个人的看法和好恶来决定。否则的话,哪些要“有所为”,哪些要“有所不为”,岂不就成了模糊不清、可以随意定夺的了吗?

所以,虽然现实中“微信的故事”其结局是好的,但依然带有相当的偶然性。要真正让这个结局成为必然,还是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市。实际上,李克强总理对此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在几年前曾说:要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

诚哉此言!

试想,若真正以此原则行事,当年微信的遭遇也就不会那么“惊险”了。

                              2017年7月5日于祥和顺天

 

作者:未名,江南布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写过小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有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三晚发布)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5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