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未名周记(1718)·

 

 

2014年6月底,世界经济史上产生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39932亿美元!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如此之多的外储。虽然差一点点没能攀上4万亿美元,但即便如此也足以傲视各国。要知道,同时期外储数额排名世界第二的日本,不过1.25万亿美元,只及中国的30%。

如此雄厚的外储,被人们视为中国崛起并强大的“首要见证”。毫无疑问,最近一些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我们的大领导们无论出访哪个国家都会受到最高礼遇,各国领导人也争相访华,仿佛重现历史上“万邦来朝”的帝国荣耀。这一切,莫不首先归因于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洋鬼子们都眼巴巴地盯着中国领导人口袋里这只硕大的钱包,期盼能从中分得一杯羹,给他们以投资、借贷、援助。甚至连那些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对中国屈尊以待希望沾点“雨露”。

而近年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中国声音”的底气比以前充足了许多,分贝比以前也高亢了许多,从而验证了一个朴素的认知:有钱就有力量。

然而,许多人可能忘记了,四十年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区区几亿美元,最多时也只有10亿美元。即便是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里,虽然外储开始大幅增加,但也仅达百亿、千亿级;谁曾想,后面的二二十多年里,竟然会暴增到近4万亿美元这样的“超重量级”!尽管在差点攀上4万亿美元的高峰之后,中国外储转而开始缩减,且跌幅也相当惊人,在一年半时间里竟然缩减了整整1万亿美元,至2017年初曾一度跌破了3万亿美元大关,但此后不仅立即收复此关,而且依然雄踞外汇储备的“世界首富”。

这一奇迹当然首先来自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全球市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都向中国打开了大门。从此,除了每年的外国对华投资,在低成本的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大量外汇通过各种贸易渠道源源不断地被“赚”到了中国。

但这并不是造成“4万亿美元”外储奇迹的全部原因。中国外汇储备如此暴涨的真正秘密在于如下四个字:外汇占款。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人均收入只及世界中等水平的中国,为何外储规模却是世界第一,而且数额之多远超其它国家——这显然不合常理。

一国的所谓外汇储备,通常是指官方也就是政府手里所拥有的外汇数额。一般情况下,各国政府的外储主要有以下两大来源:一是政府部门包括国企对外投资贸易所赚取的顺差,二是政府用自己的部分财政收入在市场上购买的外汇。私人及私企赚得的外汇则不在此列,它们属于私人部门而并非政府的外储。

但中国有一项特殊的制度设计,即上面讲到的“外汇占款”。简单地说:所有进入中国的外汇,包括外国的对华投资、所有国内企业进出口所形成的贸易顺差、以及其它渠道入境的外汇,不管你是姓“公”还是姓“私”,统统都要由政府进行强制性的结汇,由代表政府的央行用人民币全部予以收购。理由是:中国没有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外汇必须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境内使用。

且不论这样的强制性结汇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之道,问题还在于:收买几万亿美元,就要拿出相应数额的人民币,以过去二十年的平均汇率,大约需要支付20多万亿的人民币。政府哪来的这笔巨资来兑换如此之多的外汇呢?要知道,尽管过去一些年里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飞快,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速,是全球各国中财政收入最多的,但由于中国政府的行政开支(包括国防开支、维稳开支、民生开支和政府基建投资等)十分庞大,其财政支出的增速更快,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赤字,如何还能挤得出这么多人民币收购几万亿美元来作为外汇储备呢?

再说一遍:奥秘就在于那四个字:外汇占款。

事实上,中国政府根本就用不着拿财政的真金白银来收购这些外汇,而是由它所直属的央行开动印钞机,用额外新增的人民币来兑换入境的全部外汇,有多少外汇,就对等地印发多少人民币。说这些人民币是“额外”增加的,是因为按照常理,为满足本国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像其它国家的央行一样,中国央行每年也必须通过商业银行向市场投放相当数量的基础货币;但与其它国家央行不同的是,中国央行每年还要为收购入境的外汇专门投放大量的人民币,这些额外投放的基础货币,就被称为“外汇占款”,如上估算,这些年来总计超发了大概几十万亿人民币,而且其数额还在继续增加。只是由于近年来中国外贸及顺差的增长已大不如前,每年“外汇占款”的增量也在同步减少。

也就是说,这笔巨大的外汇储备,对政府来说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或者用一个通俗的比喻,简直称得上是”空手套白狼”!政府(央行)为获得这几万亿美元外储所付出的成本,仅仅是那些额外发行人民币的印刷费和纸张费而已。——在电子货币时代,甚至连这点费用都可以大大大节省。

这就是为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政府却能轻而易举地积攒下全球最大规模外汇储备的“奥秘”所在!之所以给“奥秘”二字加上引号,是由于这在经济界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人们很少谈论这一点,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既成事实加以默认并接受。

无疑,对于政府,这当然是件“一本万利”的大好事。实际上,由于此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得太多、太快,以至于政府为如何让这笔巨大的外汇资产保值增值而犯难,所以后来将其“强制结汇”的政策放宽为“自愿结汇”,即企业和居民手里的外汇可以卖给政府(当然是以政府掌控的汇率价格),也可以选择自己留存。再后来甚至允许每个居民每年有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至此,才开始有了一小部分的“藏汇于民”,但绝大部分外汇仍掌控在政府手中。同时,政府这些年开始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新领导上任后更是描绘出“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说白了,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优势,全面扩大对外投资,以提高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

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这种所谓“外汇占款”的政策,对普通百姓而言,却是一种隐性的不公平。

为什么这么说?理由如下:用来收购几万亿美元外汇额外印制的几十万亿人民币即“外汇占款”,实乃不折不扣的货币超发。当这些超发的巨额基础货币涌入国内市场(也只能限于国内市场,因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没有实现国际化,从而很难走出国门),大大增加了人民币的总量供应,不可避免地使得其含金量大为稀释,其国内购买力不断下降,这就必然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于是乎他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就很难“跑赢通胀”。

是的,通胀。简而言之,政府这几万亿美元的巨额外储,实际上是以整个国家的通货膨胀为代价而获得的;或者说,是政府向全民征收无形的“通胀税”之所得。顾名思义,通胀的本意就是指货币(通货)的超发(膨胀)。至于为何在货币如此超发的背景下,官方的CPI指数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那是另一个需要专门讨论的问题。

由此可见,如果这种不公平的“外汇占款”政策继续下去,那么,只要还存在外国对华投资,只要还有贸易顺差,中国央行就不得不对应地超发货币,通胀的乌云就会挥之不去。虽然政府藉此每年能继续以极低的成本收购入境的外汇,但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就只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对外开放、货币自由兑换,这三大改革,无论哪一项都难以推进。

于是,“8·11汇改”的“临堑勒马”,也就并不奇怪了。从短期看,汇改的叫停的确有效地阻遏了人民币兑美元持续下跌的势头;但另一方面,它也必然使得本来已经开始启动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受阻。内中的逻辑关系,容后再“捋”吧。

                             2017年4月29日于竹径茶语

 

作者:未名,江南布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写过小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有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