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未名周记(1707)·

 

 ——“临堑勒马”的汇率改革(之三)

 

 

2月7日,央行公布1月份我国外汇储备为29982.04亿美元,从而应证了稍早前笔者关于到1月底中国外储将会跌破3万亿美元大关的预言(见《“临渊勒马”的汇率改革之一》)。同时也证明,此前学界争论不休的“保外储”还是“保汇率”,决策层最终选择了后者:宁可外储规模“破3”,也不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破7”。虽然在坊间看来,无论破掉哪个关口,对市场都具有重要的心理影响。

官方及其媒体自然会循例对这一决策的合理性作出各种解释,其中尤以央行旗下《金融时报》的报道最让笔者看不懂。该报道引述一位名叫刘健的专家之言说,哪怕外汇储备跌破2万亿美金也“无需恐慌”,因为对中国来说,“维持2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认为是适度的”。

官方的专家自然要为官方的政策辩护,这是可以理解的,否则政府养你们做甚?一般而言,2万亿美元的外储即使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也的确够用了。迄今为止,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拥有的外储规模不过1万亿美元多一点,还不及中国的一半。但也许是急于对政策做出解读而疏于细考,刘健先生给出的这番“辩护词”容易引起外界的误解:难道你的意思是,中国外储规模在“破3”之后还要继续大幅缩减才算“适度”?要知道,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内,中国外储已从最高时的近4万亿美元减少了1万亿美元。有行家计算,如果把这两年多来中国所获得的几千亿美元的外贸顺差也算上,实际减少的外储已达1.2亿美元,差不多等于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日本的全部外储,减幅和减速都十分惊人。如果如刘健先生所说的未来还可能再减少9千多亿美元降至2万亿美元,那将等于是“腰斩”。这样的“政策解读”,恐怕非但不能稳定市场预期,反而只会更加打击人们的信心。

中国外储的下降为何如此之多、如此之快?除了一部分被政府和企业用于对外投资,一部分被居民购汇,更多的一部分,是被央行用于“保卫”人民币的汇率了。

笔者之所以能“猜中”1月份中国的外储规模会“破3”,其实依据很简单:由于在新年之初央行为阻止人民币汇率“破7”而发动了一场新的“保卫战”,必定会再消耗掉一些外储,而去年年底时中国外储规模已减至3万亿美元多一点点,如果不让汇率“破7”,那么,新年外储“破3”就是大概率事件。

事实上,虽然现在已经“破3”,但1月的外储仅比去年12月减少了123.13亿美元,多少让笔者感到有些意外。从这一点看,央行此次的“人民币保卫战”打得还是很成功的,即:只用数额较少的外储就守住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被“破7”的关口——新年最初的那几天人民币跌势很猛,眼看着离“破7”只有一纸之隔,但随即转而开始“绝地反击”,到现在一直稳定在6.8—6.9之间。央行之所以付出较少的外储就赢得这场“人民币保卫战”,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新年起全面加强了对外汇的管制。仅举一例:尽管每人年度可兑换5万美元的额度没有缩减,但新年后已附加了许多苛刻的审批条件,甚至连在国内银行之间转汇都受到限制,颇有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样子。

汇率“破7”虽然得以暂时避免,外储“破3”却已成为事实。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在当前的情势下,外储与汇率的这两道关口,政府只能是“保一弃一”。之所以未能“双保”,实在是因为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太大。

然而,这种“保一弃一”的结果是否能维持下去呢?换句话说,中国付出了外储“破3”的代价,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否就不会再有“破7”的危险了呢?

笔者以为:恐怕很难。

一国货币的汇率(即与其他国家货币的价格比对)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主要是两大成因。首先当然是该国的信用,这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笔者此前分析过。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比较困难的“新常态”,不仅经济增速明显下降,而且出现了产能过剩、债务高企、资产泡沫等等负面现象,因此,作为国家“脸面”的人民币,其信用度已不如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那时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一直呈单边升值)。二是该货币本身的供求状况,若货币供给多而需求少,价格就会走低,反之亦然。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保增长”、“稳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包括放松货币政策在内的强刺激政策,国内货币总量涨势凶猛,M2接连翻番,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本身对货币的真实需求,此种泡沫现象必会使得人民币价格下跌。之前,由于政府在国内外货币市场之间筑有一道“堤坝”(汇率浮动受管制、资本项不开放、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因而人民币的贬值主要表现在国内的购买力持续下降,在国际市场上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并不是很大。但2015年的“8·18汇改”以及后来的人民币“入篮”,显示出中国决策层有“拆坝”以打通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改革意向,而若这道“堤坝”真的拆掉,原先被关在国内的一部分流动性势必将涌向国外,这就使得信奉供需法则的市场中人普遍预期未来人民币将大幅贬值。所以“8·11汇改”乃至“入篮”之后,人民币反而出现了不断贬值的趋势。若非中国央行几次出手干预,汇率“破7”恐怕早就成为事实了。

然而,如此干预的结果总归不是市场的选择。要让市场消除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预期,显然不能靠央行的干预,也不能靠政府领导人的表态(回忆一下,近段时间我们的大领导们说了多少遍“人民币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和官方媒体的宣传,关键在于上面所说的两大因素能否发生改变:中国经济结束下行周期,走上良性增长的复苏轨道;人民币总量不再快速膨胀,此前超发的货币逐渐被经济发展所吸收,从而使人民币的供需关系得以平衡。在满足这两个条件之前,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将一直存在。

这也就是说,眼前人民币守住对美元不“破7”的关口只能是暂时的,它的贬值压力并没有消失。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除非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否则人民币的“破7”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笔者之所以加上“几乎”这个副词,是鉴于还有一种可能性,即央行继续不惜代价抛售外储来为人民币“保驾护航”,而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外储规模在“破3”之后还会继续削减。

之前,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该“保外储”而不是以抛售外储为代价来“保汇率”。那么,为何决策者最终的选择却是“宁可‘破3’,不肯‘破7’”呢?在后面“‘临渊勒马’的汇率改革(之四)”一文中,笔者将继续进行分析。

 

                          2017年2月12日于竹径茶语

 

作者:未名,江南布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写过小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有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9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