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未名周记(1712)·

 

 

              长期中高速?史上无先例

 

 

对于关心中国经济的人们来说,每年人代会上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当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尽管包括笔者在内的国内外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增长目标制实为计划经济思维的遗留而应予摒弃(见拙文《增长目标制与执政合法性》),但亦如笔者所料,中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不可能真正让市场“自由”地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

果然,今年也不例外。3月5日,人代会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是“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当年增长目标的表述是“6.5%—7%”,从语义可以理解,6.5%是底线,7%是更高的期望值;而今年对增长目标的表述是“6.5%左右”。既称“左右”,就是说有可能高于6.5%,比如说6.6%、6.7%;也可能低于6.5%,比如说6.4%、6.3%。由此可见,今年的预期目标的底线是低于去年的,尽管相差得不多。

再往前回顾,2015年政府的增长目标设定在“7%左右”,2014、2013两年则为“7.5%左右”。不知为何,到了2016年,“左右”的说法不见了,改为6.5—7%这样的“区间目标”;但同样不知为何,今年重新又改回到“左右”,只是下调为“6.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6.5%左右”的后面,今年的报告中比往年还多说了一句话:“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这样的“补白”很少见,也颇耐人寻味。因为它在不经意间流露了报告的执笔者和审稿人在最终敲定增长目标时的某种复杂心理。

什么心理呢?

首先,“6.5%左右”不仅是中国经济过去四年、也是过去二十多年的最低增长目标。如上所举:从2013年3月本届政府开始行政至今,这四年里政府每年所设定的的经济增长目标,呈现出一条微小但也是明显的下行曲线:最初的两年是“7.5%左右”,2015年下调至“7%左右”,2916年又下调为“6.5%—7%”,直到今年的“6.5%左右”;而经济的实际增长表现同样也在“拾级而下”,从2013年到2016年,分别为7.7%、7.4%、6.9%、6.7%。2016年的6.7%,是过去四年的最低增幅,也是以往二十多年的最低增幅。也就是说,尽管每年下降的幅度不大,但无可否认,这四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处在一个持续“探底”过程中。这与此前二十多年动辄两位数的高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外经济大势的变化所致,但对新一届政府来说,多少有些“心有不甘”。大领导们自然希望早点结束这难耐的“探底”过程,希望经济能够从“6.5%左右”这个底部往上反弹,最好能往7%蹿一蹿,甚至更高些,以证明前几年的经济下行绝对不是因为“这届政府不行”而只是周期性的。这或是“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所隐含的一句“潜台词”。

其次,从这几年的实际经验看,虽然每年都能够基本完成自己制定的增长目标,但决策层心知肚明,每年的“稳增长”都来自不易,实在是做得很辛苦。说白了,中国能在国内外经济都进入比较困难的“新常态”下还能保持6.5%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全球仅慢于印度),一靠基建投资,二靠房地产,三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资产泡沫不断膨胀,债务杠杆越抬越高,金融风险越来越大。无奈,今年再次略微下调增长目标,为的就是减少未来政策刺激的力度,以免“杯子里的水终会溢将出来”;另一方面,也真心期盼这一轮经济下行周期尽快结束,真正走向经济内生的复苏。从今年前两个月的相关数据看,中国经济似乎出现了反弹的迹象,尽管经济界对此尚有不同的看法——乐观者认为今年的经济将会向好,谨慎者指这波反弹仍然得力于投资特别是政府基建投资的加码,在货币政策据称将转向“稳健中性”(去年央行的说法是“稳健略偏宽松”)的背景下,反弹恐怕很难持续——但决策层对经济复苏还是抱有希望的,故而一边为了防风险而再次下调了增长目标,一边又期望实际增速不止只有“6.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这句“补白”,就是这种复杂心理的真实流露。

那么,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究竟会达到何种水平呢?

经济预测的难度极高,因为经济现象太复杂,存在着太多的信息不对称,故而再牛掰的经济学家也不敢妄下判断。但在3月15日的记者会上,总理李克强给出了如下的说法:

“这几年的实践可以证明,中国经济‘硬着陆’论可以休矣。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我们会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并迈向中高端水平。”

中国经济的确没有发生“硬着陆”。这四年的经济增速,充其量也只是下降了1个百分点,如果说是“着陆”的话,肯定属于“软着陆”,尽管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值不值还要以后才能看得清。然而,就此断言中国经济今后会“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虽然听起来让人觉着“豪情万丈”,却也难免有些将信将疑。纵观世界,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领导人敢如此拍胸脯——“中高速”,而且还是“长期保持”!

怎样的速度算是“中高速”呢?6.5%左右或者以上?怎样又算是“长期”呢?二十年、三十年?

的确,中国经济曾经有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8%—10%及以上),这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奇迹。但这样的奇迹并非中国独有,此前的日本、德国、韩国、新加坡、台湾等经济体同样也曾经历过。然而,这些经济体在结束它们的高增长期后,其经济增长无一例外地都转为中低速,有的甚至短暂地出现过负增长(如日本)。凭什么中国经济就能在经历几十年的高增长期之后,还会笃定再有二三十年的中高速增长(6.5%以上)呢?

世界经济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当然,没有先例不等于就绝无可能。就像马云说的,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作者:未名,江南布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写过小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有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事耕耘,不问收获;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2017年3月18日于竹径茶语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