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内已“优化”,对外当如何——

吾国新冠防控方式的转变已成定局,但“优化”措施仍需进一步推进。凡事皆有其发展逻辑,若大前提变了,小前提及相关结论就站不住脚了,也必将随之而变,这方面比较极致的比喻就是众所周知的“多米诺效应”。比如取消了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就不可能再准确统计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繁琐的流调和追踪就失去意义,各种场所的检查点也只能随之而撤;又由于已无法将阳性者“一网打尽”,原先的集中隔离只能改为大部分居家自测,曾经运用一时的“整体转移”亦不复再现,等等。总之,如今的防控重点必然从防感染转向防重症和防死亡。

依据逻辑,有一个问题自然也浮出水面,这就是:限制了将近三年的涉外人员流动,是否也到了改变的时候?财新网日前就此发表“火线评论”说,国内的疫情防控政策进入全面调整和修正过程,相形之下,入境政策的进一步优化,众所寄盼;之前颁布的新政策已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减少了对入境者登机前要求先做核酸检测阴性的频次,缩短了落地后的隔离天数,虽然较前已有所放宽,但是显然并没有完全适应新的现实形势。

评论认为,国内防疫政策近期的一系列举措,事实上已为入境人员隔离政策调整提供了基本前提。作为国内政策的延伸和衔接,简化入境政策,(理论上)已经不存在太大障碍。近期不少地方组成经贸外访团,积极接洽业务,说明中国经济的活力正在逐步复苏,也更体现出中国对国际合作的诚意和决心;但另一方面入境隔离政策却依然较为严格,甚至成为一种障碍,开放的力度恐怕会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曾几何时,对入境人员实行严格的检测和隔离措施,对吾国贯彻“外防输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明显的。在前一阶段,随着其它国家纷纷放开常规入境,吾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仍在严把关口的大国,对境内外人员流动的阻碍自不待言,对经贸、人文往来尤其是旅游产业更是形成巨大的冲击,其“软”、“硬”两方面的损失难以估量。现在国内防控政策既已放开,入境政策也没有理由不同步改变,否则是不合逻辑的。

当然,鉴于目前国内的防控形势在放开之后尚没有稳定,此时若马上敞开国门也许会对疫情形成某种“叠加效应”。因此笔者认为,对入境政策的“优化”不妨迟一步再行,或许等到国内这一波疫情高峰平缓之后再推进较为稳妥。实际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已明确表示,将逐步加快推进取消或调整入境隔离。可见大方向已经明确,惟等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笔者感觉,也许要等到春节的返乡潮过后。

毛泽东曾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此次国内的放开就显得有些准备不足,相信下一步的对外放开会事先做好各种预案并公诸于众,让无论是入境者还是出境者都心中有数,有序而行。(未名日记12月19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4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