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沙关系:道不同终不相与谋?——

长期以来,沙特阿拉伯被视为美国的“铁杆盟友”。在笔者看来这种“组合”本身就让人有一种“违和感”。众所周知,沙特是一个奉行绝对君主制的国家,而美国则号称“灯塔之国”,这两个国竟然成为“铁哥们”,显见都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

然而近来这“哥俩”似乎“闹掰”了。盖因沙特领衔的“欧佩克+”日前作出了自11月起每日减产200万桶石油的决定,从而惹恼了美国。一来当今美西方正面临通货膨胀和能源危机,石油减产势必会使其雪上加霜;二来所谓的“欧佩克+”,所+的主要是俄罗斯,而美西方当下因俄乌冲突正在对俄罗斯施加各种制裁,还准备对俄石油实行“限价”,减产可能将使制裁的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对美国来说,此时正在全力降通胀,好不容易前一阵子油价有所回落,且离中期选举越来越近,此时国际石油减产,对于民调支持率本来就不高的民主党政府来说岂非犹如“落井下石”?

据凤凰网转引美媒报道,10月6日,当被媒体问及有关减产的问题时,拜登公开表示“欧佩克+”做出的决定令人“失望”,“这说明美国和沙特的关系存在问题”,并称美国政府正在寻找石油供应的“替代方案”。与此同时,美政府当即宣布向市场释放1000万桶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企图缓释油价因减产消息而上涨的压力。不过笔者有点怀疑,1000万桶只相当于“欧佩克+”五天的减产数量,能顶什么用?

有美媒评论减产意味着沙特已改变此前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的立场,开始“倒向”俄罗斯。笔者觉得这个结论可能下得有点过早。减产的决定更多地也许出于产油国价格和利润方面的考量。盖因前一阵子国际油价处于下降通道,按照经济学的供需法则,这会影响到产油国家的收入,减产即减少供给,可以提高油价,以保它们的利润率,这看上去似也无可非议。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欧佩克一直按照这一市场法则进行减产或增产的操作,只不过这一次正逢俄乌冲突和全球性的通胀高企,减产之举对美西方来说似有点“不厚道”。

其实沙特跟俄罗斯的关系一直不错,而且近年来由于震惊世界的记者卡舒吉遇害案,美、沙关系已出现明显的裂痕,且自美国的“页岩油革命”后,对沙特石油的依赖性也已逐步下降,相比较特朗普时期,现时的民主党政府与沙特的关系本来就不像过去那么“亲密”——种种因素叠加,看起来美、沙的“铁哥们”关系似乎确实出了问题。美联社甚至不无煽动之意地宣称,拜登的上述表态实际上等于承认了这个“最大、最羞辱的外交政策赌博之一”的失败,在不久前他匆忙访问沙特与该国王储萨勒曼的“碰拳外交”未果后“又给了他一个耳光”。美众议院的几位民主党议员甚至称减产是“敌对行为”,是美国与沙特、阿联酋等国外交关系的“转折点”,并提出一项立法要求取消美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军事支持。——目前美国在沙特和阿联酋均派有数千名驻军并设有军事基地。

拜登政府究竟将对此事作出何种反应,是用“胡萝卜”还是用“大棒”,未来的美、沙关系将会何去何从,这一切尚待观察。但一位美国议员或许说了句“大实话”,他称沙特王储“毫无疑问”与俄总统普京有相同的价值观。言下之意是:美国先前与沙特的“铁哥们”关系其实对双方来说都不过是一种“实用主义”。而“实用主义”外交在太平时期或许利大于弊,一旦“有事”,必然会暴露出它的局限性甚而至于反噬自身。此前俄欧之间的北溪输油管道的接连出事也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笔者谅拜登也不敢对沙特下“辣手”,因为这无异于将原本尚处于中立位置的中东产油国推向俄罗斯一方,这对美国来说非明智之举。拜登的这口“气”,恐怕只能忍了。(未名日记10月12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70篇文章 8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