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人民经济”——

最近,知名“三农”学者温铁军因为提出“人民经济”的概念而陷入了舆论漩涡,有些人批评他的“人民经济论”是计划经济的复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颠覆,意在反对改革开放,云云。

笔者没有看过温先生的原文,仅就他所提出的“人民经济”这一概念本身来看,觉得对他的“批判”可能有些“过头”。如题所示,在某种意义上看,市场经济的本质可以说就是“人民经济”。

简言之,与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模式包括计划经济相比较,市场经济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充分赋予了广大人民群众自主创业、择业的权利,从而激发了他们劳动致富的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以往人们难以想象的物质财富,使经济得以繁荣,国家得以强盛,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们也常常将市场经济称为“自由经济”,而用早先笔者看过的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来说:“自由属于人民。”

无需多加旁征博引,仅以吾国的实践来看,自从实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吾国从一个人均GDP只有几百美元的穷国,几十年间就迅速发展到现今人均GDP上万美元,总量更是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已全面脱贫而达“小康”水平,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市场经济的“人民性”。

当然,鉴于“人民”这一修饰语带有较强的政治性,一般不适宜用来描述一种经济模式。但如果是从一种经济模式是否能赋权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的角度来看,“人民经济”的说法也似无不可;如果是从经济的包容性、普惠性出发而这样称之,反倒可以说是一种语词的创新。因为近代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虽然能比任何一种经济模式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造福于国民,但它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贫富差距,对此如果不加以调节,就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正因为如此,自市场经济诞生以后,人类又创造出社会保障制度来加以平衡,以确保即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者也能温饱无忧。而吾国的“脱贫”实践堪称这方面的典范。

不过笔者不知道温铁军先生提出的“人民经济”是否基于上述理念。从相关的介绍来看,他好像并没有要用“人民经济”来取代“市场经济”的意思,仅就这一概念给出“自主性、在地性、综合性、人民性”的诠释。在笔者看来,这“四性”的前三种并不是在本质上、学理上来诠释某种基本的经济模式,而是在“言它”,最后一种即“人民性”则属于语义重复。因此,温先生的论述在逻辑上并不严谨,看上去只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漫议”。

既如此,为何他的“人民经济”之说又会在舆论场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呢?笔者猜度,这可能是因为过去的贫穷所留下的伤痕太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穷怕了”,唯恐有人主张从市场经济倒退回到计划经济,唯恐失去自主创业、择业、追求更好生活的自由,所以才会有一些“过激”的反应。用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来说,这或许也是一种“应激性创伤障碍”的表现。

是不是这样呢?笔者不敢妄断。不过,笔者相信温铁军先生作为一个以注重实践而著称的学者,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来人”,应该不至于主张“开倒车”、“走回头路”,而只是用“人民经济”的概念来强调在国家整体“富起来”之后应该更注重社会分配方面的公平性。

倘若是这样,说“人民经济”又有何不可?倒是批判者们应该自省是否“反应过度”。反过来说也不必对这种批判“反应过度”,就权当是人们对“开倒车”、“走回头路”的一种警惕吧。(未名日记10月6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