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受教于一位同胞后生的悼文——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逝世,全球舆论场对他生前的功过是非评说如潮,总的来看不出所料地“毁誉参半”。惟钝角网上一位署名为“海边的西塞罗”的作者所言最能触动笔者,他撰文说:“戈尔巴乔夫逝世,至少作为中国人,你应该感谢他。”

这是怎么说的呢?“海边的西塞罗”是这样解释的(以下为笔者对其文意的摘编):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的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至少没有加剧这个世界的对抗,反而给那根本来已绷得很紧的核大战之弦松了绑,避免了以一种异常惨烈的方式拼个鱼死网破,我们中国人也应该感谢他。文章回顾说: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以后,苏联的军事威胁一直是我们甩不掉的包袱。1958年中苏交恶以前,中国原本已裁军至237万(注:他举的数字笔者未作查证,相信作者是有依据的,下同),但是到了1966年,不得不增兵超过500万,到1974年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670万,其中一半以上是为了防御苏联的威胁,几乎是在重演中国历史上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进行的“备战”、“戍边”和修筑万里长城。然而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同步缓和了美苏关系和中苏关系,这一年中国就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百万大裁军。

不仅如此,文章还指出,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东西方关系的急速缓和,也给我们中国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巨大机遇与红利。随着冷战的结束,资本、技术和原材料像洪水冲破闸门一样开始在全世界流通。中国人发现,只要我们勤劳肯干,就可以吸引外资来华开工设厂;只要虚心好学,我们还可以出国留学;只要踏实谋发展,中国经济就能一年一个台阶地高速增长,老百姓的生活一年一个样。而这一切最初得益于戈尔巴乔夫任职内中苏关系、美苏关系的解冻,得益于冷战的终结,我们每个中国人其实都是最大受益者。很少有人会想想,如果戈尔巴乔夫做另一个选择,带着苏联“一条路走到黑”,无论冷战持续还是热战来临,世界包括我们国家,还能有今天这般模样吗?

作者由此感叹:如今给戈尔巴乔夫盖棺定论似乎成了一个“立场问题”,倘若你肯定戈氏的历史功绩,你会被有些人责问“屁股究竟坐在哪边”。但作者直言:作为一个在戈氏执政末期出生并受惠于他所做选择的中国人,我对他的逝世表示悼念,相信所有觉得这三十年我们的日子比原来更好、且能明白事理的中国人,都会对他致以相似的谢意和悼念。

讲真,笔者之前还没怎么从作者所说的这个角度想过。看他的文章透露的信息,这位“海边的西塞罗”应该是八零末甚至可能是九零初生人,在笔者这个五零后人看来,这位“后生”以上所说也许算不上多么“深刻”,但确是朴素的实事求是之言,甚至让笔者有被“一语点醒”之感。简言之:戈尔巴乔夫其人纵然有不少缺点和错误,然而单凭他积极参与“结束冷战”这件“史诗般的大事”,他就足以被载入史册。而确如“海边的西塞罗”所指出的:这对于吾国当时能够“心无旁骛”地改革开放,开启伟大的复兴之路,亦是功不可没。当然,笔者由此也更加怀念当时与戈尔巴乔夫共同促使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吾国先贤——已故邓公小平。时至今日,吾国与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的关系,更是达到了史上最好的水平。

为此,不管戈氏犯下多少过错,仅凭这一点,笔者也要感谢他。同时也要感谢“海边的西塞罗”这位后生对笔者这样的过来人的“点拨”。让笔者或许也让戈尔巴乔夫遗憾的是,今日之世界,不仅“冷战”似又重来,甚至在局部地区还正在发生大规模的“热战”,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也许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这样曲折迂回。(未名日记9月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49篇文章 1天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