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通货膨胀:美联储的“阳谋”?——

通常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之大敌,甚至将其比喻为噬人的“猛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就曾因采取强硬的紧缩措施制服了美国当时的严重通胀,被后人誉为“打虎英雄”。

最近一年来,由于美国之前连续多次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累积下来终致通货膨胀如期而至。到今年6月,其国内通胀率攀升至9.1%,创下四十多年来的最高纪录。为此,美联储从今年开始连续多次加息,最近的两次分别罕见地加息75个基点。美国的通胀势头是否会因此而被遏制尚不得而知,但联储已表示只要通胀不止就将加息不停,甚至放言哪怕为此导致经济衰退也在所不惜。

笔者注意到,美联储前任主席、现任财政部长的耶伦稍早前承认,在通胀问题上犯了“轻敌”的错误,言下之意是本应该早些采取措施。如此说来,美国调控层对这波通胀是始料未及的。然而笔者最近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唐涯在财新网撰文认为,此次通胀有可能是美联储有意为之的“阳谋”。

此话怎讲?唐涯先生在文中追述说,美国的这波通胀其实是从2021年4月份开始的,而美联储直到2022年3月份才开始加息,中间整整隔了一年,当联储开始加息时,美国的通胀数据已经“活生生地从4%拖到8%”。他问:为什么美联储迟迟按兵不动?是鲍威尔太笨?还是通胀其实对美国有好处?

唐先生替鲍威尔算了笔账:现在美国政府的杠杆率(政府债务与GDP之比)是130%,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60%的安全线,无论如何是太高了,因此一定要降下来。降杠杆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还债,把分子降低;另一种就是把分母做大,把GDP搞上去,由于名义GDP里面是包含着通胀的,所以实际上就是要把通胀做上去。

 唐文引述了他的同事——北京大学的徐远教授做过的一个测算:如果未来五年美国保持年均4.5%的通胀率,名义GDP可以上涨34%,政府负债率就会降低到1以下,将回到疫情前的水平。果如此意味着过去三年美国借的债全“白借”了。更何况美元资产不只有美国国债,2022年,外国人持有的美国资产大概在14万亿美元左右。五年通胀累计下来,直接就损失了约3万亿。相当于英国一整年的GDP!

唐先生称,徐远教授算完后斩钉截铁地说,“通胀,是美联储的一场阳谋”。并引述1971年美国财政部长小约翰·康纳利说过的一句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他们的问题。”

显然,唐先生是赞同徐教授上述论断的。唐文的下半部分主要论述当今世界的金融战正在升级为数字金融战,但笔者的注意力被他和徐教授的“阳谋”论给吸引住了。

美国当今的通胀究是不是其管理层故意为之的“阳谋”,笔者不是他们肚里的蛔虫,不敢妄断。但上述两位学者的“阳谋”论断恐有一个“破绽”——如果通货膨胀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增长,从而可以做大分母以降低其过高的负债率,那么,美联储为何又要以超常的加息手段来遏制通胀的进一步上升呢?

以笔者有限的经济学常识所知,一般而言经济增长的确都会伴有一定程度的通胀;但是,这并不等于通胀越高对经济增长越有利。凡事皆有边界,当通胀超过一定水平时,它对经济增长就会起到反作用。所以笔者猜两位学者的意思可能是:美联储初时也许确实有意“放纵”通胀的上升,以此来提振经济;不料事情做过了头,通胀一旦起来就不是说让它下来就能下来的。强力加息固然是无奈之举,但要见出调控效果需要时间,同时还必会令经济付出衰退的代价。所以耶伦才承认先前的“误判”。然而这岂不是正好证明了不是什么“阳谋”?当然耶伦这么说也许有掩饰之意亦未可知。

与美国不同,近年来吾国的通胀一直处于低位,只是今年6月才上升到2.5%,与美国的同期通胀相比简直是“马尾栓豆腐——不值一提”。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吾国日常消费品的制造能力远胜于美国,供给比较充足,通胀就难起得来。

不过据观察者网报道,最近经济学家余永定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未来应学会容忍更高的通胀率。他的理由是国的需求疲软虽然抑制了通胀的恶化,但所付出的代价是经济增速下降。

余先生说当前吾国的“需求疲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笔者上面说的“供给充足”属于一枚硬币的两面,故而使得吾国的通胀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而余先生说当前的经济增速下降也是一个事实,他主张进一步放松财经和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即使通胀率因此上升也应有所容忍。通常情况下笔者并不赞成以通胀的办法刺激增长,但鉴于当前的特殊情况,笔者不反对余先生的这一建议。正如财新周刊日前发表的一篇社评所称:“对当下的中国来说,‘滞’的风险远远大于‘胀’的风险,稳经济重于控通胀。”

不过笔者认为有两点也许需要补充。其一,要吸取美联储的教训,别把事情做过了头,未来将CPI控制在4%以下也许是合适的,但绝不能超过5%,不然就容易失控。其二,所增发的货币应该主要用于刺激消费而不是进一步增强供给能力,否则政策效果就会“南辕北辙”——美国的现状就是“前车之鉴”。

笔者是经济学的“门外汉”,以上所言只不过一孔之见,请专家们见谅。(未名日记8月8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5篇文章 5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