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经济如长跑,“跑得慢才能跑得远”——

大凡优秀的专家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经常会借用通俗的比喻来阐述一些道理。最近笔者看到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先生撰文以长跑比喻经济增长说:“跑得慢才能跑得远”(新浪财经)。

李先生是一位长跑爱好者,他的这一比喻取自于自己的锻炼经验:李先生居于上海,今年4、5两个月因疫情防控被封在小区里,但他仍坚持跑步。因为小区的弯道太多、路面太硬,远不如外面的健身道跑起来畅快,所以配速也就降下来了,同时跑的时间却大大延长了。5月份他的跑量创下个人的历史记录,达到378公里;即便一个早上跑个20公里,也不觉得特别累,运动心率也明显下降。

李先生由此反思自己过去长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既要完成距离目标,又要追求速度,结果就是跑得筋疲力尽。其实随着年纪的增大(他已年近六旬),爆发力已经消失了,之所以坚持长跑,目的纯粹为了健身,为何总是在追求配速呢?

毕竟是经济学家,李先生由跑步联想到中国经济,“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比我们更在意本国的经济增长率了,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今年5.5%的目标能否实现”;但其它国家大部分都只是关注失业率和通胀率,本身也没有一个GDP增长目标。他又纵观历史,发现极少有国家能够长期保持经济增速的正增长,除中国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名义GDP都曾出现过负增长。他指出,若经济匀速或减速发展,并不意味着经济停滞了。以跑步为例,要想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跑量,那就要提高配速,这就需要增强各方面的训练,如提高心肺能力、增强肌肉力量、提高体脂率或者纠正跑步姿势等。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跑步配速每年要提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经济增速的持续提升或者始终保持快速其实也不容易。

李先生的这个比喻很有意思,笔者读后颇受启发。只是他的这篇文章是按学术规范来写的,有数据有图表有分析。笔者不是专业人士,只能大概地取其喻意,这就是如李文的标题所示:“跑得慢才能跑得远。”

当然这个命题也不是绝对的,要看跑步者的具体情况。毕竟跑步不同于通常的走路,还是需要有一定的速率,不然也跑不起来。这其中年龄的变量至关重要:年轻力壮者可以做到既能跑得快又能跑得远,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体力还是速率都会下降,此时保持跑步的距离就比速度更为重要,因为锻炼需要一定的跑量,但速度快了又难以持久,身体也吃不消,因此最优选择可不就成了“跑得慢才能跑得远”。

窃以为经济也是如此。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做是长跑,同时将吾国的改革开放之初比作正值“年轻力壮”,那时有能力做得到“既能跑得快又能跑得远”,甚至是“只有跑得快才能追得上”——追赶那些先发国家。在这个阶段,速度当然就非常重要。

但现在吾国改开历经四十多年,可以比喻为已是“人到中年”,如果此时还指望自己像年轻时那样跑得又快又远,显然是不现实的。此时应该放平心态,转而追求一种平稳的、力所能及的速度以保持跑步的距离。否则不仅起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会损伤自己的身体。

恰好笔者也算是半个跑步者,说是“半个”,是因为笔者的锻炼方式是跑走结合、快慢结合,但无论是速度还是距离都远远比不上李先生。不过笔者并不觉得惭愧,因为自己要比李先生年长十岁。随着进一步衰老,笔者肯定还将下调自己的速率和距离——直到有一天再也跑不动了。

当然经济发展是持续性的,不会像人老了就“跑不动”了。至于我们为什么习惯于一如既往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那又是另一个问题,笔者前几年曾对此有过分析,此文不赘。(未名日记6月22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70篇文章 8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