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保民生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

财新网报道:面对当下的疫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呼吁通过支撑消费来稳经济,其中包括一向比较强调投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林毅夫。他在北大国发院日前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表示,当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支撑消费,可以发放消费券,也可以发放现金。

林毅夫说,当前在一些城市,不少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经过两年多疫情时断时续的封控,“一方面收入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储蓄也用得差不多了。最近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消费,都出现崩塌式的下跌。”针对这样的情形,他与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副院长黄益平、教授沈艳一道撰写了一份建议,提出在封控地区给每个家庭发放1000元支持消费,其中500元以消费券形式,针对所在地中小企业的产品,支持这些行业;另外500元以数字人民币的形式发放,增加消费的同时也有利于推广数字人民币。

林毅夫这种态度的“转变”,让笔者也觉得有些意外。其实说“转变”或许并不太确切,皆因“此一时彼一时”也。诚如林先生自己所说,他依然“不太赞成把中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变成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 ,但他认为针对今年的状况,在疫情防控期间及此后的三到六个月内,应该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对消费提供支撑。

相比之下,林毅夫的同事、经济学家黄益平先生早几日在另一次研讨会上的一番言辞显得更直截了当,他引用欧债危机时欧央行时任行长德拉吉的表述称,应该“不计一切代价”支撑老百姓的消费和企业的订单。他说:“如果一定要提一条政策建议,在短期内就是拿出很多钱来直接支持老百姓去消费。”简而言之就是“发钱”。

有意思的是,有些媒体和学者在转述黄益平的上述观点时,删去了“一切”这个代词,自作主张地改成了“不计代价”,大概是觉得说“一切”有点辣眼。笔者认为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所谓的“代价”是指经济代价,而黄先生说“不计一切代价”就是为了保经济、保民生,且是从宏观意义而言。保住了经济,所付出的“代价”自然也就能赚得回来。至于为了保民生,说“不惜一切代价”更是没毛病,大而论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民生,为保民生当然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否则“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在通常的语境下,笔者不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但当前显然是特殊情况,为了保经济、保民生,笔者支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扩张,包括给普通民众发钱以救济他们渡过难关,哪怕政府为此多增加些债务。等到疫情过后、经济复苏,再回归到正常的政策轨道。当然政府负债最终是由全民承担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将其比喻为大家“凑份子”来帮助那些弱势群体,但前提是政府的钱“不绕弯子”而要直接发到贫困阶层的手中。怪不得有人半开玩笑地提议应该给黄益平教授的上述建言颁发一个“最具人性光辉奖”,他的一句“不惜一切代价”胜过很多书斋学者“面面俱到”的千言万语。(未名日记5月24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9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