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后基建时代保增长:投资还是发钱?——

自今年2月下旬以来,由于遭遇到新一波新冠疫情的冲击,再加俄乌冲突的爆发,两只“黑天鹅”齐飞,致使吾国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形势相当严峻。在此背景下如何“保增长”,是决策部门面对的又一次“大考”,也成为经济界热议的话题。

笔者近日见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财新网撰文说:过去一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来搞投资,这个是正确的,在特定的阶段,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阶段,必须得重视投资;但是现在已经到了后工业化、后城镇化阶段,确切说到了后基建时代,如果还是按照传统决策惯性,一说要稳增长就靠加大投资,这招还管用吗?

他简单地算了一笔账:假设每年投资增长5%,从现在的55万亿再增长十年,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80万亿~90万亿。而十年后中国的GDP总量大概在150万亿到180万亿,按照后工业或者后城镇化国家的经验,此时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概占GDP的比重为20%,这样十年以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应该在30—40万亿为宜,而现在就已经有55万亿,不可能再人为地扩张到80万亿、90万亿。

老实说滕泰先生算的这笔账笔者看得不是很明白,还不如他后面这段话说得更简单明了:一提稳增长,就是增投资,大规模地找项目,可是哪里有那么多项目?他说,以前搞投资,既形成供给又形成需求,现在再继续靠投资做抓手来稳增长,就会既带来亏损的项目,还会带来巨额的政府债务。

对此笔者颇有同感。最近有关方面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保经济增长。众所周知,要上马新的基建项目,必然要增加新的投资。问题在于,经过以往十几年连续不断的投资建设,吾国的基础设施水平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高铁、高速公路、城际轨道、桥梁港口等等几乎已遍布国中,可以说不仅相当超前,而且已近于饱和,诚如滕先生所说,很难再找到新的项目。虽然有经济学家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但在笔者看来,凡基础设施,要么是公共品,要么是半公共品,基本上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而专家提出的那些“新基建”,其实很多都属于市场化项目,不可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否则就不成其为“市场经济”了。总之一句话:基建不是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

那么,当此困难时期,除了基建投资还有什么办法力保增长呢?滕先生认为,后基建时代,我们宝贵的财政资金应该用来稳消费,给中低收入者发钱,如此既能够稳增长,还能够促进共同富裕。他指有人认为给老百姓发几万亿钱是“打水漂”了,这是错误的。把钱发到老百姓手里面,形成最终消费,能够促进内循环,促进双循环;他假设给中国的6亿中低收入者发6万亿人民币,一人发1万元,你说消费能不能起来?经济增长能不能好?

其实这是个“老话题”了。笔者之前也曾提过类似的建议,不想在此“炒冷饭”。说归说,做归做。还是容引滕泰先生的话来结尾吧:也许发钱的做法在“决策观念上还不习惯、舍不得,我们搞项目、搞投资可以,稳消费现在还需要相应的观念和机制转变。”(未名日记5月6日)

话题:



0

推荐

蔡未名

蔡未名

1969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未名者,江南布衣。生于20世纪50年代,下过乡,上过学,教过书,做过公务员,写过小说。中年后创办并主编某内部刊物凡二十多年,撰有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分析评论文字千万余言。现已退休,居于山间一寓,远离城市喧嚣。2017年开始撰写博客,每周一文,2018年7月开始每日兼发微博。发挥余热,防止痴呆,只事耕耘,不问收获。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 电子邮箱:wmc529@sina.com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未名周记(每周一发布)

文章